包容性发展已经成为引航全球发展的关键理念,旨在以新的发展战略与路径推动全球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以更加开放、公平、包容的策略解决全球面临的各项危机,包容性可持续发展理念应运而生。包容性可持续供应链在包容性可持续发展襁褓中逐渐孕育、成长、成熟,包容性可持续供应链萌芽。
包容性与可持续供应链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经成为全人类的愿景。在可持续发展目标驱动下,可持续性供应链备受瞩目。研究发现,全球范围内85%的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ESG)问题发生在供应链上,其中90%以上的碳排放量与供应链产品和服务相关[1]。可见,供应链可持续发展转型势在必行。
包容性(inclusion)聚焦于全社会机会和资源的配置与分配,旨在使每一个主体都能得到同等对待、都能平等地获得发展机会和资源。在平等获得社会福祉的目标驱动下,包容性可持续供应链逐步形成和发展,能够以更具包容性的行为对待受“黑天鹅”或“灰犀牛”事件影响的成员,从而更好地提高可持续供应链的凝聚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可持续供应链融合了可持续性和ESG因素,即在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从源头供应商到最终消费者的一体化业务流程中融入ESG因素。可持续性成长需要内外双重驱动,不仅依赖于内在的可持续发展动力,而且依赖于外在的可持续技术推动。在内外双重动力驱动下,供应链向着低碳、低浪费、高责任心、高透明度的理想目标演进(如图1所示)。
包容性可持续供应链概念
面对“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频发的现实环境,新的发展战略与路径应该更具包容性和凝聚力,必须顺应瞬息万变的世界新格局,以持续创新应对气候变化新挑战、全球贸易新威胁,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包容性可持续发展理念将包容性和可持续性融入新的发展战略与路径,旨在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全面可持续发展。
包容性可持续供应链源于人类对包容性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追求与行动。包容性可持续供应链是指融入包容性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包容性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引导供应链成员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共同运用可持续技术推动供应链向着包容性可持续方向发展的供应链。因此,可以简单地将包容性可持续供应链定义成兼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供应链。
包容性可持续供应链兼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旨在为所有成员创造平等的机会。一方面尊重成员差异、认可成员价值、注重成员反馈,以更加充分地发挥每一个成员的差异化潜能;另一方面,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更加突出“以人为中心”、人人共享的包容性可持续发展理念。
包容性可持续供应链特性
在包容性发展理念基础上形成的包容性可持续发展理念,致力于解决可持续发展进程中难以协调的利益冲突与矛盾,例如国际碳责任分配中的碳泄漏问题。包容性可持续供应链能够充分发挥不同成员、不同环节的差异化潜能,保持包容性、可持续性和发展性三要素目标的一致性。因此,研究认为包容性可持续供应链的特性在于三要素目标的一致性。
借鉴Bob Sternfels等(2021)研究成果,描述如图2所示的包容性、可持续性和发展性三要素互动关系,可以观察低碳、低浪费、高责任心和高透明度等可持续供应链特征。包容性可持续供应链具有包容性、可持续性和发展性三要素,从三要素的互动关系中可以发现它们的目标具有一致性。
如图2所示,包容性给发展性带来新动能的正作用,给可持续性带来供需失衡的反作用;可持续性给包容性带来能源效益和健康价值的正作用,给发展性带来低碳和低浪费的正作用以及绿色溢价的反作用;发展性给包容性带来高责任心和高透明度的正作用以及技术落差的反作用,给可持续性带来融资能力的正作用和资源消耗的反作用。
包容性可持续供应链不是简单的“三要素叠加”而是复杂的“三要素融合”,在可持续发展目标驱动下包容每一个成员的差异化潜能、风险事件的沉浮、创新发展的快慢,鼓励每一个成员以持续创新应对新挑战和新威胁。包容性可持续供应链注重包容性、可持续性和发展性三要素目标的一致性,多维度、多层次、多角度提高了供应链韧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打造更具可持续性和弹性的供应链[EB/OL]. [2024-04-24]. https://www.ibm.com/cn-zh/resources/business-operations/supply-chain-sustainability.
[2]Bob Sternfels, Tracy Francis, Anu Madgavkar, Sven Smit, 张海濛. 未来的生活与生计:可持续、包容、增长缺一不可[EB/OL]. [2021-12-01]. https://www.199it.com/archives/1352282.html.
网址引用: 林度空间. 包容性可持续供应链的概念与特性. 思谋网. https://www.scmor.com/view/1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