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供应链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供应链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信息化的投入。根据美国哈佛大学Nolan提出的诺兰模型,企业供应链管理自身属于该模型哪个阶段,必须进行准确定位,完成定位后,再运用IDEF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合理安排信息化投入的资源。按照供应链的信息需求,供应链的信息化需要分四个阶段:战略决策制定,战术计划、日常决策制定、执行和交易处理。信息化的投入也应该根据各阶段的不同需求进行最优决策。有些供应链企业错误地认为,实施信息化,投入资金愈多效果愈好,于是产生了"IT黑洞"。具体表现如图,图中信息化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A为转折点,在A点之前即为"IT黑洞",此时随着信息化投入的增多,信息化产出反而下降,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是供应链企业没有运用正确方法进行信息化投资决策,而错误地认为信息化问题是投入资金多少问题,结果产生投入多,产出少这样就会影响节点企业对信息化的热情和积极性。

信息化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二)协同技术与信息协同。供应链的协同运作是建立在各节点企业信息共享的基础之上,协同的优劣取决于信息共享的程度,从支持信息协同的网络技术来看,Internet技术的发展使得跨企业的协同工作平台成为可能,目前,支持信息协同的技术还包括企业门户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XML电子订货系统(EOS)GIS与GPS技术、自动识别技术等。协同技术的应用只能建立在信息协同的基础之上,信息的协同过程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信息定义与不同应用的不一致,同一数据在不同的应用中如何定义;如何正确认定系统中大量的冗余信息、垃圾信息,并及时处理,保证整个系统的清洁;供应链中节点企业的"信息孤岛"问题如何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保证协同技术的顺利实施。

(三)信息集成的复杂性。由于供应链中节点企业具有自主性,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共上难以强制约束。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分散性使得信息资源的整合需要一个统一的信息集成台;节点企业的多样性造成了各部门的信息系统之间由于系统结构、网络通信协议、文件标准等环节的不统一而呈现分离的局面。供应链作为一种"扩展"的企业,其信息流动和获取方式不同于单个企业的情况,所以,必须集成链上的各类信息系统,通过统一的"标准化"接口,达到数据库的无缝链接。因此,在供应链上传输的信息标准化是信息化的基本要求。

数据资源的来源广泛增加了数据筛选、提炼和加工的难度,比如:供应链外部信息包括市场信息、社会环境信息、科学技术发展信息、竞争对手信息等,供应链内部信息包括客户信息、供应商信息、经销商信息等。

数据资源的多样性造成信息的内容和格式会有大的差别,如声音、图像、各类报表等。

供应链的运作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所以数据资源也具有动态性和多变性,信息的集成就具有动态性和实时性,增加了信息集成的复杂性。

【声明】本文由 思谋案例组 发布,所涉及言论仅代表作者观点,若有侵权或违规信息,请联系我们处理。除非另有说明,可自由分享(转载)本文内容,但必须保持署名、涉及商业用途应获得原作者授权。
网址引用: 思谋案例组. 我国供应链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思谋网. https://www.scmor.com/view/1338.
思谋案例组的头像思谋案例组网站团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