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

最近一段时间,互联网金融持续升温,已经由最初的小规模尝试,逐步转变为市场的井喷式发展。在经济下行、金融脱媒、利差收窄等外界环境下,互联网企业的确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潜在压力。笔者认为,互联网企业的种种跨界行为,是本轮互联网金融大潮的表象,商业银行只有深入理解其深层原因,准确把握当前互联网和互联网企业的特点,才能有效应对各种挑战。因此,客观评价互联网企业在金融业务中的优势,进而为商业银行发展战略提供决策支持,就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商务与支付的变革:推动互联网金融的力量

首先,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演进提供了技术基础。在国际理论界,早在20世纪末就提出了“电子金融”的概念;十几年后的今天,整个信息技术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大数据、云计算的相关技术更是为信息处理带来了崭新的理念和方法,成为金融再次革新的技术基础。

其次,商务模式的加速变化提供了业务基础。互联网本身已由基本的通讯通道,逐渐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进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物质技术结构,越来越多的线下业务迁移到线上,资金空间再匹配的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使得基于互联网的新型金融服务成为一种自然需求。

最后,支付中介的改变提供了底层基础。货币本身形态的发展历程,就是由高价值实物向低价值实物转变,进而向抽象的“信息”转变的过程。在货币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型过程中,支付中介正在从一般等价物为主,向一对一“情境定价”为主转变。这一转变是目前传统金融机构不能理解互联网企业的重要原因。

可见,近期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背景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演进以及由其引发的经济信息化,背后的推动力量是资金空间再匹配效率的大幅提升、商务模式的深刻变化和货币支付中介的充分转移。

技术与文化的融合:互联网企业跨界的优势

从金融业务总额来看,商业银行占据着不可动摇的绝对优势。在支付领域,2013年上半年,全国电子支付总额为468.61万亿元,第三方支付机构6万亿元的支付总额仅占1.3%;在借贷领域,2012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额为8.20万亿元,同期P2P借贷总额(200亿元)的占比仅为0.24%。尽管在业务总量上互联网企业尚不足以挑战商业银行,但其在跨界经营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技术与文化的融合能力已经显示出了强大的竞争力,值得商业银行分析与借鉴。

对无钞、无卡支付场景的创造力。互联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从用户的需求出发,不断创造无钞、无卡的支付场景,提升用户体验。从PC支付到手机支付,从卡密支付到快捷支付,从余额宝到虚拟信用卡,从面对个人的余额理财到面对商户的余额理财——互联网企业正让曾经只能在银行渠道购买、申请的金融服务变得像在超市买东西一样,不仅可以随意比价,还可以自助获得。如果银行忽视了这一趋势,家电生产企业为大型连锁家电销售企业所束缚的历史就会在银行业重演——银行作为金融产品的生产者,由于渠道被互联网企业所垄断,将完全丧失议价能力与话语权。

对信息获取、分析的整合力。在信息经济时代,信息处理能力是最重要的优势。从技术的独立性来看,互联网企业的云平台具有性能高、扩展性好、成本低等优势,同时拥有完全自主的软硬件创新体系。而商业银行基本都是采购大型IT企业提供的软硬件一体化数据库解决方案,因此难以有效控制IT成本。从信息的处理能力来看,目前互联网企业的信息平台已经不逊于商业银行。此外,商业银行的数据挖掘流程需要横跨多个业务部门和业务条线,需求分析、模型训练、模型应用、效果反馈等环节都涉及业务审批和人为干预,效率相对较低。

对“众包”思想的理解力。在产品营销方面,互联网企业让消费者成为产品的设计师、服务的考核员、商品的促销员、信用的打分者,在增强客户的参与感的同时,让数以万计的客户成为企业免费的“编外员工”,帮助企业不断提升竞争力。在核心技术开发方面,互联网企业通过开源的方式提高开发效率。通过项目的开源,可以方便地实现公司内的跨部门协作,还可以让非公司雇员参与公司的代码开发。

对网络平台规模效应的洞察力。银行对于客户的了解,除了客户在行内的基础信息、账户交易及行内评级信息之外,就必须依靠征信报告和实地考察。而互联网企业在生活的各个领域搭建便捷免费的应用平台以获取海量客户及数据,进而创造出一系列数据挖掘的应用场景,通过信息整合对客户个体(微观)和消费群体(宏观)两方面进行更为准确的“画像”。腾讯拥有微信(3亿客户)、PC端QQ(7亿客户)、移动端QQ(5亿客户)、财付通(2亿客户)等大型平台以及QQ游戏、易迅网购、QQ空间、腾讯微博等各类平台,将这些平台的信息打通融合,就可以获得每个客户的个性化信息,从而形成明显的数据优势。

互联网企业还具有紧贴市场的敏锐嗅觉、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突破既往的竞争策略、颠覆自我的持续变革等特点。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互联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互联网企业挺进金融领域的“底气”所在。

商业银行再造互联网金融的要点信息经济的发展大潮不可阻挡,商业银行应以重构自我的勇气和动态的战略眼光,做好顶层设计,从金融服务的实质出发,抛弃防守者心态、牌照保护心态,紧紧抓住“信息”在当前商业活动中的重要价值,再造互联网金融。

夯实客户基础

不得不承认,第三方支付企业过去十年在小额支付领域成长,与商业银行长期的服务缺位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制定移动终端的发展战略,以求在小额支付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一是将移动终端建设提升到与网点建设相同的战略高度。移动互联网时代,掌握了移动终端就是掌握了客户基础,因此要在战略上予以重视。二是将客户体验作为移动终端开发的基本出发点,在客户体验方面学习并赶超互联网企业的先进经验。三是将移动终端功能与物理网点服务相结合,要以线上线下相统筹建设的理念,将LBS、二维码、NFC等新技术整合到总体设计之中。四是将移动终端建设作为信息化银行建设的重要内容,以移动终端建设为切入点,加强对客户地理位置、登录时间、浏览习惯等非核心业务数据的收集和挖掘。

提升风控水平

风险控制是银行经营的核心,商业银行在资金时间再匹配方面的优势就在于风险控制与风险定价。近年来,互联网企业正以信用为基础,走出了一条风险定价的新路。以美国目前规模最大的P2P网贷平台Lending Club为例,该平台上的全部贷款都是无抵押信用贷款,利率定价依据贷款人不同的信用状况被分成了7级35等,精细灵活的利率定价已成为Lending Club的核心竞争力。商业银行应该紧跟国内外风险管理的前沿,在风险与效率之间寻求新的平衡。

一是重视以信用为基础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商业银行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最大障碍是风险评估,迫切需要一套以信用为基础的风险管理体系,因此要将“抵押”与“信用”作为风险控制的两个重心,统筹并重发展。二是建立内外结合的信用评级、评分平台。除了加强与官方信用评级机构展开合作、进行自主评级研究与应用之外,还应尝试与新兴的互联网资信审核企业共同探讨基于企业资金流和用户行为的辅助评级办法。三是在风险总体可控、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尝试P2P借贷、众筹等新型业务。商业银行多年积累的风险定价体系可以辅助利率定价,丰富的企业与储户资源可以快速地完成资金供需匹配,稳固的信用优势有利于业务的推广,因此可以依据国内法律法规开展相关尝试,开拓轻资产业务新领域。

争夺“制信息权”

互联网时代之前,商业银行曾经是经济社会的核心中介,是商业信息最为集中的地方。近年来,商业银行的这一地位受到了挑战。与互联网企业相比,商业银行存在三方面的不足: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而非血液,对信息本身的价值重视不足;以业务核心数据为主,对用户行为数据搜集不足;以产品营销事前分析为主,对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一体化数据挖掘整合不足。对此,商业银行应该制定短期和长期策略加以应对。

短期内要以存量信息的深入挖掘为切入点,加强数据挖掘在经营中的应用。一是打通内部各业务条线之间的信息壁垒,增强存量数据的共享性。二是打造数据分析师团队,提高“存量数据”向“有价值信息”的转化能力。三是创造数据挖掘在外部营销、内部管理各项事务中的应用场景,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

应该制定长期信息发展战略,保证银行在商业活动中的制信息权。一是以征信、信用评分体系建设为切入点,拓宽银行的信息收集渠道,将信息收集范围覆盖到经营、管理、营销、服务等各个环节,提高银行数据的丰富与完善程度。二是改善数据挖掘“收集—清洗—挖掘—应用—评估—反馈—改进”这一处理链条的执行效率与频率,提高数据挖掘的集约化、自动化水平。三是尝试自主建立底层软硬件和数据库开发团队,降低IT体系的运营成本。

文 / 谢尔曼 黄旭 单位: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

【声明】本文由 思谋案例组 发布,所涉及言论仅代表作者观点,若有侵权或违规信息,请联系我们处理。除非另有说明,可自由分享(转载)本文内容,但必须保持署名、涉及商业用途应获得原作者授权。
网址引用: 思谋案例组. 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 思谋网. https://www.scmor.com/view/1616.
思谋案例组的头像思谋案例组网站团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