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应链的存货管理文献综述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综合环境下,企业的成本与收益的权衡与控制, 是各个企业关注的焦点。存货作为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存货管理的研究十分必要而且有意义。

以往的存货管理研究文献中,零库存模式、内部控制模式角度的研究已经很多, 但这些研究中, 多是涉及“点”的研究,即只注重控制采购成本与存储成本的总成本最低问题, 研究局限于一个节点上成本的控制, 并没有从“链”的整体角度,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顾客等因素综合考虑在内,从整体上协调,以获得存货管理的最佳模式。“存货管理与供应链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 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焦点之一正是存货管理”(Giannoccaro etal.,2003)。所以,本文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对存货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作一梳理, 以期为相关研究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 国内研究现状

较早时期,库存控制的研究有:对于需求不确定性的供应链库存控制的研究(潘文安, 2004), 信息不对称下的供应链的库存协调(苏菊宁、赵小惠和杨水利,2004), 注重供应链的协调与合作下, 供应链库存协调与优化(柳键、马士华,2004)等。

基于供应链的存货管理是全面质量管理、业务流程再造、工作流技术、物流技术的集成。这种管理策略打破传统的各自为政的存货管理模式,体现了供应链的集成化管理思想。在管理过程中, 需要通过广泛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将制造商与供应商、零售商、分销商乃至用户整合成一个整体,通过各节点间有效的信息传递实现整体效率的提高和存货成本的降低(杨智慧,2007)。一体化的供应链嵌入存货管理中, 从供应商开始至最终消费者为止, 所有环节都会影响存货的管理。基于供应链的存货管理模式受到很多企业的“热宠”,但国内企业真正在实施这一完整供应链体系下存货管理的企业却很少, 海尔是为数不多的成功实施企业之一, 该文作者从整体环境、企业的管理水平、信息支持技术、思维方式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在国内实施的局限性。

于云波(2012 年)从供应链模式下存货供需关系和信息技术角度阐述了当前供应链模式下存货管理的问题。企业针对某种产品的订货提前期和对于市场的预期会影响存货的供需关系。订货提前期预估的过长会导致存货短缺,增加存货短缺成本;预估的过短会造成存货积压,增加储存成本。同样,对于市场的预期过低,则造成供不应求,造成存货短缺成本;对于市场预期过高, 则造成供大于求, 存货积压,增加储存和过时成本。另外,考虑当前我国不同企业的信息技术完善程度不同, 很少有企业拥有强大完善的信息技术支持系统,因此,“零库存”的存货管理模式实施有很大的难度。

纵观国内的研究发现,虽然很多学者注意到了基于供应链下的存货管理比单纯的就存货管理一个节点来考虑整体成本更为科学,但国内学者的研究仅仅停留在文字性的阐述上,很少或是极少有人对究竟怎么计算、考虑哪些因素、遵循怎样的公式才能获得最佳的经济订货量、保持多少的安全库存量等具体层面的内容进行研究。

2. 国外研究现状

Ford W.Harris 在1915 年提出经典的经济批量订货模型,说明了订货成本和储存成本之间的权衡。该模型有一系列的假定:(1)需求速度是恒定的,每天需求D 件产品;(2)订货批量每次固定订货Q 件;(3)仓库每次订货都会发生一个固定成本;(4) 库存持有成本;(5)提前期为零;(6) 初始库存为零;(7)计划期无限长。另外要求一个仓库面临一个单一产品的稳定需求。基于这一系列的假设, 在现实的应用中是不现实的,后来的学者对于假定条件的放松得到了许多改进后的新模型。

目前国外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供应链库存控制问题进行了研究。综合这些研究成果,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生产/库存系统、库存/配送系统、生产———库存———配送系统、库存分配(Allocation)系统、供应商选择系统。生产/库存系统通常采用多级库存模型加以描述,在需求确定和随时间变化情况下主要采用动态规划方法(Crowston,1973)、边界条件法(Schwartz 和Schrage,1975)和拉格朗日边界条件放松法(Afentakis 和Gavish,1986)对装配型生产/库存问题进行研究。目前,对配送网络中的库存控制主要研究对象是优化决策结构,其基本假设是需求已知且是稳定的,目标是最小化订货成本和存储成本。生产———库存———配送系统是上述两种系统的综合, 相对生产/库存系统和库存/配送系统而言, 生产———库存———配送系统要复杂得多,因而研究文献也相对较少。

Giannoccaro et al.(2003) 认为在供应链中单一阶段作出的最佳存货管理决策, 有时对其他阶段的利益是有损害的, 只考虑某一环节的结果会造成相互之间利益的冲突,最后,影响整个供应链下的企业整体利益。另外,缺乏供应链一体化协调的存货管理也会导致“牛鞭效应”。因此,作者主要从市场需求和存货相关成本的不确定性和供应链各阶段的紧密整合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N 阶段的模型。

Stefan Minner et al.(2003)从供应链中有多个供应商的情况阐述了存货管理模型。通过回顾多个供应商选择的存货模型, 分析了其对供应链管理的作用, 以及从供应商竞争的战略决策和寻求全球资源供应下经营的灵活性以及为了降低或是避免缺货角度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资产的专用性、资源分配的全球性、企业发展速度都会对企业存货管理决策产生影响。

Alev Taskin Gumus et al. (2009)考虑在多层级的供应链中时间的随机性和环境的不确定性(需求的不确定性、商品价格的不确定性、原材料供应的不确定性等),提出了存货管理框架和“确定与随机”成本模型。存货管理架构是一个三层级(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的树形供应系统,每一层级都含有多个仓储点, 每一层级都为其下一层级供货, 其存货来源于上一层级。框架的形成步骤为:第一,分别建立确定性(TG-D) 模型和随机(TG-S)模型;第二,通过神经模糊计算确定确定性需求、交货提前期和加速成本变量, 通过数学计算或访谈供应链中成员的方法确定其他变量;第三, 通过组织网络和总供应链成本计算确定变量因素的激励部分;第四,评估结果。

Ruggero Golini n, MatteoKalchschmidt(2011)认为,企业国际化水平增加, 资源供应的全球性致使存货企业必须提升其处理与不同国家供应商之间关系的能力。与供应商地理位置的距离会增加存货量, 因为长距离和不确定性因素加大了。作者基于这一考虑,通过实证研究,得到结论,资源的全球性会增加企业存货量, 会引致企业实行供应商一体化, 供应商一体化的实行会降低企业的存货量,因而,通过实行上游一体化来降低企业库存是可行的,会增加企业的效益。

Narendra Agrawal,Stephen A. Smith(2013)认为,由于当地经济水平、文化背景、人口构成等因素的不同导致消费者所需求的产品差异很大, 因此零售店所需的产品品种也会不同。多变性和差异性会带来存货管理的挑战。基于此, 作者从零售链多样化需求的角度对存货管理的最优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动态随机模型,确定总的订货量和各个时期不同商店最优的库存分配水平。

纵观国外学者的研究发现, 研究的范围和深度较之国内学者广和深。研究大部分是从供应链中一个部分切入,深入研究,并且提出了很多具体的管理模型,这值得国内学者借鉴。但通过文献梳理,我们也会发现,虽然是基于供应链的存货管理研究, 但没有学者从整条供应链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 包括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分销商直至最终顾客的供应链分析研究还未涉及到,因此,这也为我们以后研究确定了很好的方向。

3. 总结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 我们发现供应链管理是企业从整体上全面协调管理某一环节的统筹管理工具, 站在企业整体利益角度去实现各个环节的管理,其中存货管理正是其中一个环节,这种点、面结合的管理思想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因此,在现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 进一步更深入做此方面的研究还是很有意义的。

文 / 郑长雪(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266100)
【声明】本文由 思谋科普组 发布,所涉及言论仅代表作者观点,若有侵权或违规信息,请联系我们处理。除非另有说明,可自由分享(转载)本文内容,但必须保持署名、涉及商业用途应获得原作者授权。
网址引用: 思谋科普组. 基于供应链的存货管理文献综述. 思谋网. https://www.scmor.com/view/1785.
思谋科普组的头像思谋科普组网站团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