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网络化成为当代企业的存在方式,企业网络中蕴含的社会资本有着提高企业经济绩效的功效,研究企业网络的演化有助于企业从战略上进行自身的定位从而把握好发展方向。综合多视角的企业网络研究发现,企业网络呈现出由内部网络转向外部网络、由供应链拓展至商业生态系统、由个人主导的关系型网络转变到市场交易网络、由生产网络演化到服务网络的发展趋势。 【作者】 于永海; 吕福新;【机构】 杭州师范大学; 浙江工商大学; 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随着信息化环境的变迁,企业的价值实现方式由以往的独自创造转向了企业间的协作。在企业间协作的过程中,企业以多种方式嵌入到各种复杂的网络之中,与供应商、顾客和竞争对手等外部组织间的关系从以往单一的二元关系发展成为多组织间相互依存的网络关系(Gulati,1998),形成了合作竞争网络、市场信息网络、技术网络、社会关系网络以及声誉网络等。企业与其他企业所形成的企业间网络日益成为其获取外部资源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企业网络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资本,企业的社会资本对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经济效益有直接的提升作用(边燕杰等,2000)。在纷繁复杂的外界环境中,与企业发展直接相关的企业网络需要从多个视角进行综合审视。网络动态的永恒性要求我们必须关注其演化,在动态的演化轨迹中把握其本质与规律对企业网络的治理与绩效的提升才更具有现实意义。
(一)由企业内部网络转向企业外部网络
实业界的发展状况吸引着管理学对企业的研究一直着眼于企业内部,即研究从部门或者企业内部门之间提高产出效率。泰勒的科学管理主要从部门岗位上探讨了通过诸如动作标准化等提高生产效率的问题,哈默的BPR则主要研究从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变革上获得生产效率的提升等,这些研究着眼于企业内部潜力的挖掘,对于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绩效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企业是多种资源的集合体,由于人力资源、区位、资金等差异的存在企业相互之间具有一定资源异质性,这些异质性导致了企业竞争力的差异。不过由于组织学习的存在,通过异质性资源获取竞争优势的企业往往受到其他企业的模仿,同时过于关注企业内部而导致的对企业外部关注不够,容易产生企业战略不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出于创新的需要企业对各种资源需求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同时企业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常常不足以满足其创新的需要,从而企业需要整合各种正式和非正式合作所组成的网络(即外部利益相关者,包括同行业者、同地域者、供应商、客户、行业协会或者地域性协会以及科研机构等)中的资源,通过建立和利用外部网络获取所需资源,来提高自身创新的成功率(Hanna & Walsh,2002),决定企业绩效的核心因素已经由企业内部转向了企业之间(John,2001;Zott,2003)。企业与外界发生联系的同时自身也以结构性嵌入或者关系性嵌入的形式存在于企业网络之中,企业对网络位置、属性、功能等方面的认知也决定了其在网络中的行动。相比较传统的纯粹企业内部的管理而言,通过企业之间关系的运作可以更加有效的提高企业绩效,但其前提就是企业内部资源的充分挖掘以及对外部网络中的结构洞和不同强弱关系所蕴藏的资源有足够的认识。
(二)由供应链拓展至商业生态系统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供应链管理成为企业纵向联系的研究热点。供应链管理的结果不仅提高了个体企业的竞争力,更是形成了供应链上一系列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产生了范围经济。供应链管理思想体现在纵向企业之间共同解决问题与信息共享等方面,使企业能够快速反应市场需求变化,具有高度柔性等特点。它从系统的视角来审视企业,比着眼于企业自身的纵向一体化更符合当前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
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经常容易忽视直接关系到企业命运与前途的客观经济规律,在追求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往往采用敌视的态度来对待相关企业。环境和资源约束会阻碍企业生态的发展,相交生态位上的企业也会起着限制的作用。在复杂的生态网络中,很难界定一个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关系是纯粹的竞争或纯粹的合作,更多的是处于竞合交融的状态。源于对同行业企业之间过度竞争的反思,穆尔对供应链管理的思想进行了拓展和深化,提出了商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如果说供应链管理的关注点在于企业纵向关系的话,那么商业生态系统的关注点则在于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多向关系。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构成了企业所处的商业生态系统,其边界并不拘泥于企业规模、所在地域和行业,是典型的开放性和动态性的复杂系统,具有自组织特性。商业生态系统中的企业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一样,与其他企业构成了共生、共栖、偏害、互利共生、竞争与捕食关系。系统内的成员企业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供应链式、转包式、插入兼容式及虚拟合作式等合作形式。
商业生态系统的管理思想并没有否定供应链管理,而是在吸收其思想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将竞合的经营理念应用于企业的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商业生态系统跨越了行业和供应链的界限,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在系统内成员之间共享,对于交易成本的降低以及企业生态的平衡都具有重要意义。美国西北航空与中国南方航空实行共享贵宾室以及兑换和累计飞行里程等战略合作,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联合研发同一动力系统,耐克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布局自己的生产和销售体系,分处互联网和金融领域的阿里、腾讯和平安合作孕育众安在线等,都体现了商业生态系统思想的现实应用。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企业的视野越宽,企业选择和构建的商业生态系统越稳定,其发展前景越广阔。
(三)由个人主导的关系型企业网络转变到市场交易网络
企业关系离不开人际交往,国内更是如此,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关系社会。梁漱溟认为中国社会是关系本位的,费孝通也用“差序格局”来形容中国人的社会关系,并把传统中国社会描述为由“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各地商人群体以“己”为中心,通过血缘、姻缘、地缘和业缘关系,构成了庞大复杂的社会网络。由于中国经济的崛起以及华人在世界各地的重要商业影响,这种带有中国印记的个人主导的关系型企业网络对世界商业运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看,当正式制度供给不足时,非正式制度将会弥补这一缺陷(刘仁军,2006),这一点在国内经济转型期间体现的尤其明显。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相关规则、制度、法律和信息的缺位,更加突出了关系型企业网络的重要性。个人主导的关系型企业网络,虽然具有相对封闭等局限性,但嵌入其中的信任能够使企业更加容易的获取信息、节约交易成本和降低不确定性等,因而对中国民营经济乃至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个人主导的家族企业及其寻租性企业网络的大量出现是经济转型期的必然现象,但这类企业在技术含量高的资本密集型行业中扩大市场能力方面存在着局限性(刘仁军,2006)。同时随着制度的健全和时代的发展,个人主导的关系型企业网络的相对封闭性和非理性等局限性也进一步凸显,难以适应全球化的发展环境,于是以市场交易为主导的企业网络逐渐占据主流。以市场交易为主导的企业网相比较个人主导的关系型企业网络,除了不可避免的含有主观性色彩之外,还注重规则与法律形成的契约环境,更注重通过资产专用性形成的企业之间的纽带,如分包制、连锁或特许经营、虚拟企业、战略联盟、相互持股等。由于不同产权安排的企业组织并存同时相互之间发生作用,企业网络化的形成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和形式多变(李新春,1998)。企业网络之所以出现这种转变,是当今知识化与全球化的市场大势所需。
知识化的社会需要创新,在创新的文献研究中,一个主要的发现就是单个企业不能独自完成创新,创新的实现需要与外部环境进行广泛的互动(詹·法格博格等,2009)。个人主导的关系型企业网络带有很大的血缘或地域封闭性,难以满足创新对诸多资源的需要。另外,由于代际差异、知识结构差异、国际化的影响以及部分家族企业的社会化等主客观原因,个人主导的企业关系网络的传承也遇到了难以逾越的障碍。此外,全球化的潮流下华人与外部商人群体的业务往来在缺乏共同文化基础的情况下,也是以所在地域的法律法规依托的,同时国内宏观社会资本的培育与市场经济法律的逐步完善也为企业网络的转型奠定了社会基础。因而,个人关系主导的企业网络将为市场交易主导的企业网络所取代,当然这个转变不是一撮而就的。
(四)由生产网络演化到服务网络
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网络的形成是以供应链为核心进行构建的,包括企业与原材料提供企业、经销商和零售商等。在这一时期,企业网络的管理更多的是体现在减少库存和降低交易成本的供应链管理方面。随着时代的进步,全球范围内服务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制造业的“服务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在20 世纪的实体经济中,美国于60 年代、英国和德国于80 年代、日本于90 年代都相继实现了向服务经济的转型,服务经济孕育着消费方式及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随着供给的增加,整个市场越来越向买方市场进行转变,企业的供应链逐渐为消费者的需求链所主导。在此态势下,顾客需求也越来越趋于个性化和多样化,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企业面临的是一个变化迅速且难以预测的买方市场,这与供应链管理中的资产专用性等形成了矛盾。事物的发展总是一分为二的,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也成为了推动企业管理模式演变的动力。
在服务经济时代,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仅仅局限于产品的价格和质量,供货时间和方式、售前和售后服务、产品和企业品牌等都成为顾客选择消费对象的重要考量因素。可以说,产品是企业通过提供服务来获取利润的载体,服务使原有产品的价值增值并成为一种新的价值源泉。企业的角色由原来的产品提供者,转变成为顾客提供一揽子服务与产品的服务供应商。由此看来,企业原有的围绕产品生产而构建的以供应链为代表的生产性企业网络,必然要向服务性企业网络进行重心转移,也就是说生产性企业会越来越多的与物流企业、电子商务企业、金融企业、广告公司等服务性企业以及顾客合作,围绕顾客需求以产品为载体构建服务性企业网络,增加企业柔性,更好的满足多变的市场需求。
服务性企业网络的构建,需要构建目标引导的企业网络(马汀·奇达夫等,2007)。在企业生产网络演化到服务网络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结构洞,使得企业管理者有机会依靠其主观能动性获得“经纪人”利益,即利用结构洞获取异质性信息(Burt,1992),通过利用这些异质性信息提供服务来获取利益。阿里巴巴之所以能够在短短的十几年之间,一跃成为全球著名的企业集团,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它遵循目标引导的企业网络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服务网络,在异质性信息提供和资源获取方面提供了“桥”的功能。服务性企业网络的形成,需要企业和政府的共同投入,包括产权和要素流转服务体系的建设、现代服务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地区以及行业协会的建设和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等。可以说,整个社会服务网络的构建完善之日,也就是服务经济的成熟之时。
(作者单位:于永海,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吕福新,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Burt ,1992,“Structural Holes”,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Child,John ,2001,“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s in China:Key Trends and Issues”,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s in China.
(3)Christoph Zott,2003,“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the Emer⁃gence of Intraindustry Differential Firm Performance: Insights from aSimulation Study”,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vol.24,pp. 97~125.
(4)Gulati,R.,1998,“Alliance and Network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vol.119(4),293~317.
(5)Victoria Hanna,Kathryn Walsh,2002,“Small Firm Networks:A Successful Approach to Innovation?”,R&D Management,vol. 32,pp.201~207.
(6)边燕杰、丘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7)李新春:《企业战略网络的生成发展与市场转型》,《经济研究》,1998年第4期。
(8)刘仁军:《关系契约与企业网络转型》,《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6期。
(9)马汀·奇达夫、蔡文彬:《社会网络与组织》,王风彬、朱超威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10)詹·法格博格、戴维·莫利、理查德·纳尔逊:《牛津创新手册》,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
网址引用: 思谋科普组. 企业网络的演化趋势. 思谋网. https://www.scmor.com/view/2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