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鞭效应”是供应链管理理论中用于描述需求信息在供应链中传递失真的现象,最早由J. W. Forrester教授(1961)发现并提出。它是指当市场上一种商品的消费需求发生细微变动时,这种波动会沿着零售商、批发商、分销商直至制造商逆流而上并逐级扩大,在达到最终源头供应商时,其获得的需求信息和实际消费市场中的顾客需求信息会发生很大的偏差。这种信息波动逐层放大的现象犹如牛鞭一样,故称牛鞭效应。
根据经济学一般原理,市场供给与需求决定市场价格,因而舆论普遍认为这是市场供过于求的一个明显信号。对于宏观趋势,这或许正确;然而生产者如果根据这一信息做出经营决策则需要非常谨慎!因为出栏价并不能代表真实的市场需求与发展,平均价也并不能代表某个品种的市场需求。它仅仅是猪肉供应链中一个环节的价格。
猪肉供应链是相对比较复杂的,从生猪生产到终端消费不仅生产周期长,且中间环节多,从仔猪生产开始,有育肥、活猪批发、屠宰、猪肉批发(加工)和猪肉零售等若干个过程。这若干个过程间的交易导致若干种价格出现,如:“仔猪价格”,“生猪价格”,“白条猪价格”,“猪肉批发价格”与“猪肉零售价格”等等。显然,“猪价”是一个综合概念,对经营者而言,必须了解自己在供应链中所处的位置,以及不同环节的价格对自己有哪些影响,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进行经营决策。因有感于目前“猪价”名词使用的多样性和由此带来的各种信息误导,本人撰写此文,希望抛砖引玉,与同行共同关注。
本文的核心观点是:供应链结构缺陷是导致近期生猪价格异常波动的深层原因,目前养猪业的瓶颈在供应链下游,如何将终端市场需求信息相对准确的反馈至生产者是产业发展的重点与难点。为论证这一观点,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展开讨论:一是我国猪肉供应链构成及其特点;二是猪肉供应链上各环节的价格是如何决定的,价格的“牛鞭效应”是如何形成的;三是以广州市猪肉供应链为例,说明现有供应链结构缺陷对价格的不利影响;四是启示与政府建议。
一、猪肉供应链结构与特征
为方便说明问题,本文将猪肉供应链系统的成员组织划分为仔猪供应商、商品猪生产商、生猪批发商与屠宰商、猪肉批发商与配送商、猪肉零售商五种类型。这五种组织之间有四个市场,分别为:仔猪市场、生猪产地市场、猪肉批发市场和猪肉零售市场。
这个系统有以下特征:
1、猪肉需求与供给具有周期性
猪肉需求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一般冬季需求量大,而夏季需求小。猪肉供应虽然季节性不明显,但有生产周期,一般从补栏母猪到生猪供应上市需要“8个月配种、4个月妊娠、1个月哺乳、5个月育肥”共18个月左右的时间。
2、对成本与时间要求较高
猪肉属于鲜活易腐农产品,货架期短。热鲜肉一般为1天,冰鲜肉可以达到1周,冰冻肉可以达到几个月。我国猪肉消费依然是热鲜肉为主。猪肉做为于居民的基本食品,其需求弹性较低,购买频率高,但单位购买量少,因此供应链管理对成本与时间要求较高。
3、供应链条长,呈哑铃型,且成员众多
生猪从生产到消费中间需要经过生产、集货、屠宰、散货等环节,因而链条很长。由于我国生猪生产与消费的特点,每个环节成员数量众多。生猪养殖户2012年大约在5400万左右,规模在1-49头的养殖户约5100万,占总养殖户的94%左右(中国畜牧业统计年鉴,2013)。2010年我国亿元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内的摊位数为124.36万个左右,按经营肉禽类6%计算,生猪批发商数量小于7.5万(中国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报告,2012)。零售商数量全国没有统计,按一村一个农贸市场,一个大的社区一个社区菜市场,按每个市场至少1个猪肉零售商进行估算,全国至少有254万以上的猪肉零售商(村级农产品零售市场200万以上;乡镇农产品集贸市场4万个以上;城市农产品综合市场50万以上)。显然,猪肉供应链呈两头宽,中间窄的哑铃型,因此中间环节容易形成供应链瓶颈。
4、核心企业通常离消费者较远,供应链上下游组织关系松散
猪肉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多集中于饲料、养殖和屠宰环节中。2010年国家重点畜禽类龙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排名前五位分别为:河南双汇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雨润食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临沂新程金锣肉制品有限公司、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二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双汇、雨润、金锣以屠宰和肉品加工为主业;温氏以养殖为主业;北京二商则为综合类食品企业,主做特供品。在猪肉供应链下游,目前尚缺乏有市场影响力的企业。尽管超市连锁经营发展较快,但猪肉经营比重在其总经营额中非常有限。因此,以个体经营为特征的批发商与零售商目前承载了猪肉分销,市场信息传递的主要功能。
二、猪肉供应链上价格的“牛鞭效应”及其解释
1、猪肉供应链上价格的“牛鞭效应”
“牛鞭效应”是供应链管理理论中用于描述需求信息在供应链中传递失真的现象,最早由J. W. Forrester教授(1961)发现并提出。它是指当市场上一种商品的消费需求发生细微变动时,这种波动会沿着零售商、批发商、分销商直至制造商逆流而上并逐级扩大,在达到最终源头供应商时,其获得的需求信息和实际消费市场中的顾客需求信息会发生很大的偏差。这种信息波动逐层放大的现象犹如牛鞭一样,故称牛鞭效应。
按时间序列观察猪肉供应链中不同环节的价格波动,会发出这种信息放大的现象同样存在。由于猪肉零售价格与猪肉部位、销售地点等密切相关,难以统计。
2002-2012年期间我国猪肉供应链上仔猪、活猪、猪肉的价格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存在波动加剧趋势。三种价格的波峰和波谷出现的时点基本一致,说明三者之间高度相关。计算三种价格11年间的变异度,分别为50.95%、36.40%、33.64%。仔猪价格波动强度大于活猪,活猪大于猪肉。
而从市场需求来看,2002-2012居民猪肉人均消费相对比较稳定,见图4。从增长趋势来看:2002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为20.28千克,2012年为21.23千克,年均增长率为0.46%;2002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为13.70千克,2012年为14.40千克,年均增长率为0.50%。另一方面,从波动情况来看,2002年~2012年期间:中国城镇居民年人均猪肉消费量的平均值为20.06公斤,标准差为0.86个单位,变异系数仅为4.28%;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的平均值为14.11公斤,标准差为0.88个单位,变异系数仅为6.25%。整体而言,近十年中国城乡居民的人均猪肉消费量较为稳定,没有发生剧烈变动。需求总量的可预测性较强。
需要注意的是2007年是一个明显拐点,在此之前价格波动相对平衡,仔猪、活猪和猪肉价格的变异度分别为26.05%、17.02%、13.73%;而在此之后价格波动呈加剧趋势,三种相关产品的价格变异率分别为31.30%、20.29%、18.75%。这主要是因为受高致病蓝耳病的影响,生猪出栏大幅降低,猪肉产量下降至4288万吨。这是2007-2008年价格上升的直接原因,从居民人均消费也可以反映出来,价格上升消费量下降。从供给量与需求量两方面来看,供给量对猪肉价格波动的影响要大于需求量。
供给与需求如何影响猪肉价格波动,供应链上各环节价格的传导机理还有待于学术界进一步研究。本文重点讨论价格波动沿供应链从下游向上游呈现放大现象,即价格“牛鞭效应”。尽管 “牛鞭效应”理论中讨论的是需求量(订单量)变动,但本文认为无论是数量变动还是价格变动,其引发的机理具有相似性。即产品供求信息在供应链中传递失真,供应链成员根据失真信息进行经营决策,最终导致各环节供求失衡,商品价格波动。
2、猪肉供应链中价格“牛鞭效应”的形成机理与成因
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不仅会导致效率降低,资源浪费,严重时会直接引起企业破产,供应链崩溃,因此探讨其成因,寻找改进措施,对企业个体与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牛鞭效应”被发现后,众多学者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Forrester(1961)通过构建供应链系统仿真模型对牛鞭效应形成的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他认为供应链上存在多个利益主体,信息与实物在流动过程存在时滞,因而每个主体的决策都存在误差,这些误差在供应链传递中累加,导致订单数量波动。这是主要是由系统结构决定的。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决策者将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从系统的角度进行分析判断。
猪肉供应链中的仔猪价、活猪批发价、猪肉批发价和猪肉零售价反应了每个子市场的供求状况及相互联系。猪肉零售价由消费者需求与猪肉批发市场供给决定;猪肉批发价由猪肉零售市场需求与生猪产地市场供给决定;活猪批发价由猪肉批发市场需求与仔猪市场供给决定;仔猪价则由仔猪实际供给和活猪批发市场需求决定。显然,只有猪肉零售市场的需求是初始需求,仔猪市场的供给是初始供给,其他各市场中的需求与供给都为派生性需求和派生性供给。派生性需求与供给不仅受初始需求量与供给量的影响,同时还受销售渠道、销售成本、交通工具、天气以及经营者素质等市场营销因素的影响。因此,各子市场的价格不能反应整个市场的真实供求状况。
供应链中价格的“牛鞭效应”与猪肉供应链结构直接相关:(1)各环节缺乏信息共享,派生性供求信息在供应链成员间传递时失真度较高;(2)猪肉生产周期长,市场信息的不确定性高。(3)供应链成员规模偏小,重短期利益,忽视长期利润,交易双方频繁博弈增加了信息误差。(4)供应链上游与下游不匹配,下游零售环节不能满足上游生产环节规模化程度提升带来的批量化分销,以及引导消费者。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随着生猪产业开放度越来越高,非农资本、国际贸易、消费者需求以及生产资料价格等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供应链结构缺陷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猪价的频繁波动是这种影响的直接表现。
网址引用: 思谋新闻组. 猪肉供应链的价格波动存在“牛鞭效应”. 思谋网. https://www.scmor.com/view/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