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子商务:“协会+公司”的“遂昌模式”

遂昌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县,县人民政府驻地妙高镇。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透过浙江看中国——信息经济论坛”上,省长李强毫不吝惜地把赞美之词给了遂昌,在20分钟主旨演讲中,他专门用2分钟时间讲述遂昌农民网上卖农产品致富的故事,并借用电商界说法,称之为“遂昌模式”。

当古老传统的农耕文明遇见激情似火的电子商务,遂昌,这个浙西南的小县城“一炮而红”。作为遂昌网店协会会长,潘东明深深体会到“累并快乐着”的充实感和幸福感。从白领到新农人,他在一个全新的领域找到了另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路径。最近,他被评为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

潘东明,今年39岁,遂昌人,身兼浙江遂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浙江赶街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两家公司的掌门人,两家公司共创造年产值达3亿元。见过他的人,都有类似的印象:不高的个子,脸庞削瘦,谦逊低调。正是因为他的踏实让遂昌农产品插上了电商翅膀。

农村电子商务:“协会+公司”的“遂昌模式”
遂昌农村电商公共服务平台

农村电子商务:“协会+公司”的“遂昌模式”
遂昌农村电商公共服务平台

潘东明土生土长在遂昌。这里地处浙江西南,是钱塘江、瓯江两大水系的发源地,它包裹在一片树海竹林中,森林覆盖率达到82.3%。但是,因为交通、区位等因素,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生态经济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益,直到有一天开始“触网”。潘东明认为,在信息化时代,遂昌与别的城市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甚至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建立电商管理组织:遂昌网店协会

2010年,潘东明终于等来了机会。那一年,遂昌团县委、县工商局和县经贸局打算建立一个电商管理组织。得知这个消息,在遂昌论坛已小有名气的潘东明,马上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网友着手筹备。很快,遂昌网店协会成立,潘东明被选为会长。

农村电子商务:“协会+公司”的“遂昌模式”
遂昌网店协会网货供应平台

因为之前做的是企业管理咨询工作,潘东明给遂昌网店协会带来了很多新的经营理念,形成了一套独有的模式:协会统一进行开店培训,统一采购、仓储、配送、包装、服务的运营服务模式,帮助会员开网店创业,并且零库存、零风险。

潘东明把协会定位为电子商务的服务商。成立头一年,他们只专注做一件事:组织免费的电子商务培训。没想到,他仅在几个当地的网站论坛发了培训学员的招募帖,竟引来多达四五百人报名,其中还有不少学员来自遂昌以外的县市。潘东明清楚地记得,在培训班开班的那一天,走廊里挤满了人。

一年下来,协会共组织20多期免费培训,所有的工作都由志愿者来做,他们都以公益的心态参与到这个组织中,义务服务遂昌的网商们。2010年底,遂昌这个小县城冒出近千家网店。失业青年、未就业大学生、传统供应商,纷纷“触网”寻找致富之路。

公司化运作模式解决供应链问题

但是,随之而来的采购、仓储等供应链上的核心问题成为阻碍电商发展的一大瓶颈。如果着手解决供应链问题,就要涉及采购、仓储管理、员工薪资等因素,纯公益的协会组织并不能满足需要

曾服务过很多大企业的潘东明不仅有着敏锐的商业洞察力,还有一股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韧劲。尽管还没有找到明确的盈利模式,他依旧提出:每位志愿者投点钱,建立一个公共仓储服务中心

农村电子商务:“协会+公司”的“遂昌模式”

在当时,这是一个大胆的决定。最后,十几个人共计筹款47万元。“这笔钱筹集起来的时候,我心里沉甸甸的。”大家对潘东明的信任,让他感觉到责任与压力并存。要用掉这笔钱其实很简单,装修、房租一付就差不多了,但他并不想复制传统的仓储模式。

“我们要做卖场。”潘东明想模仿类似麦德龙这样的大卖场。从取名、选址到装修,他都试图将麦德龙的气质延伸到“麦特龙”上来。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对的:麦特龙在开业五周后就实现了盈利。

从易于保存的竹炭制品、茶叶、大米等,到新鲜的鸡蛋、红提,潘东明用大仓储和集体配送解决了遂昌零散农户在电商化中供应链上的短板。“直到他们开着车过来采摘红提,我才知道我种的红提真的通过网络卖了出去。”今年胡银东决定进一步拓展红提的网销渠道,他说,通过网络卖出的红提,每亩可多挣2000到3000元。

“只要我们看上你的商品,从文案、卖点、包装,我们全部负责免费数字化、图片化掉。在没有发生销量时,农民几乎没有风险。” 遂昌妙高镇梅溪路64号,是潘东明的骄傲。这个地址,集聚了全县网店的订单信息。新的订单生成,交由工作人员统一取货、装箱、打包,发往全国各地。

“协会+公司”的“遂昌模式”在不断的创新中逐渐成熟。潘东明也渐渐地从兼职会长转为全职,成为一名真正的新农人。从引起当地政府关注到与阿里巴巴集团联姻,在淘宝网开设“遂昌馆”,再到吸引各个地方的专家、媒体、新农人关注遂昌电商,曾经许多看似乌托邦的想法,正在慢慢实现。

设立“赶街”电子商务服务站

让农产品卖出大山之后,潘东明又开始寻求让新奇的城里货进村。在他看来,电商进村至少有这么三个问题,第一个是很多农民家里没有宽带、没有电脑,上不了网。第二是农村老人和儿童居多,会上网买东西的人少。第三没有物流公司送货。即使在经济相对发达的浙江农村,快递公司还无法覆盖到所有的农村。

2013年7月,开辟一款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的想法在潘东明脑中萌发。“这个服务站,要能满足农民传统赶集和逛街的需求,对,就叫‘赶街’。”

2013年,“赶街网”正式上线。销售的商品涵盖多个领域,几乎就是一个小淘宝。解决方案是在每个村找一家便利店,作为电商的合作伙伴。“赶街网”为每一个村网点提供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由便利店的老板为村民代发、代收包裹,也提供代买和代卖网上商品的服务。

“赶街”很快如破竹之势遍布遂昌的各个行政村。坑口村这个仅千余人的小村子,从去年9月设立“赶街”网点之后,村民的生活就开始发生了变化。“上网买东西的人从年轻人到老年人都有,因为方便。”80后的李雪是小卖铺的老板,本来就是网购达人的她把“赶街”的活干得有声有色。

一台电脑,一个29英寸的显示屏,一位服务人员,这是“赶街”网点的标准配置。李雪翻开网购的记事本,从生活用品、厨房用品到充值话费、家电产品,坑口村村民一个月在“赶街”网点的购物记录有一百多条。“现在网上购买大件家电家具的村民越来越多了,因为他们对这个平台更加信任了。”

“赶街”,让电商物流直接进入了村庄。村民通过“赶街”网点买的东西会统一寄到相应网点,收货更加方便。潘东明说:“这种模式标准化之后,让农村电子商务可以跨越年龄、没有门槛,让村民能够自由参与电商买卖,让每一个人都能触网。”

去年“双十一”前的第三天,“赶街网”发起为期两周的“农民购物节”。一车车的袜子、打底裤等被当作礼品装到了村里的服务网点。村网点工作人员搞抽奖、1折促销,村民争相前来看热闹、买东西、出售自家特产——这是以往过年才会出现的场景。

遂昌县龙洋乡埠头洋村,距县城71.4公里,驾车需要两个小时。这里的村民平时购物,除了村里的小卖部之外,就是去十几公里外的镇上。比如充话费,来回车费15元,充100元话费的实际花费115元。从2013年开始,在村里开小卖部的退休教师吴继忠有了“新活”:帮村民在淘宝上代购。因此,他的小卖部有了新名字:“赶街”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

电商界“大佬”马云在遂昌调研遂昌的农村电子商务时,称赞道:“赶街是个公益性的平台,是个了不起的企业,让我很感动。” “也许能和农民打成一片的电商,才能真正在这片庄稼地立住脚。”潘东明自豪地说,“遂昌有203个行政村,‘赶街’已经覆盖了102个,春节之前我们将实现县域全覆盖。”

【声明】本文由 思谋新闻组 发布,所涉及言论仅代表作者观点,若有侵权或违规信息,请联系我们处理。除非另有说明,可自由分享(转载)本文内容,但必须保持署名、涉及商业用途应获得原作者授权。
网址引用: 思谋新闻组. 农村电子商务:“协会+公司”的“遂昌模式”. 思谋网. https://www.scmor.com/view/2275.
思谋新闻组的头像思谋新闻组网站团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