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CXO并不陌生,能列出许多简称。比如CEO、CFO、COO、CMO、CAO、CTO,还有一些五花八门的。这种源自美国、欧洲的职务命名,体现出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一种分离趋势。
但有一个在海外流行多年的岗位,中国却一直不热火,甚至被当成鸡肋。它就是CIO,首席信息官。1981年,美国波士顿第一国民银行经理williamr.synnott和坎布里奇研究与规划公司经理williamh.Grube,在《信息资源管理:80年代的机会和战略》一书里首次提到了这一岗位。之后近30年,除了上述流行岗位,CIO也在众多企业里得以落地。
中国少数企业也有。但印象中,CEO、CFO、COO一般都是企业里的实权派;技术型公司,CTO地位很高,营销型公司CMO很牛。CIO这岗位,怎么给它定边界,有时都难。
不过,随着互联网+浪潮的来临,中国CIO们的春天可能要来了,鸡肋有望变成鸡腿。
5月9日,上海首席信息官(CIO)联盟在上海浦东干部学院宣告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由地方政府主导设立的CIO联盟,也是对此前多个部委呼吁建立、普及CIO制度的第一波落地响应。
较早时,2009年6月,中国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要建立企业的CIO。在国资委公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意见》中,要求央企建立首席信息官(CIO)制度,设立信息化专职管理部门。2014年11月,工信部组织编制了《企业首席信息官制度建设指南》,开始在全国推进企业首席信息官制度建设工作部署。
这一幕的推进,背后一直有一个核心人物。他就是中国原工信部副部长杨学山。
2015年5月9日,上海首席信息官论坛暨首席信息官联盟成立大会将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召开。这是自2014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编制了《企业首席信息官制度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后,上海推进企业首席信息官制度建设工作的第一炮。
“我应该是最早倡导将这个岗位制度引入中国的。”9日当天,他在上海CIO联盟成立大会上说,23年前,当他在国家信息中心任职时,就撰写了许多文章,分析了CIO这个岗位对现代政府、工商企业的价值,呼吁引入、落地。
不过,他坦陈,多年来,由于认识不够,理念束缚,加上产业界基础还有很欠缺,过去多年,这种呼吁带来的效应确实不大。直到5年前国资委上述文件出来,尤其是工信部3年前已经将CIO定为考量“两化融合”成效的指标之一后,他切切实实地感受到,CIO落地已经成为现实了。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关键的编制周期,我依然建议将CIO定位重要的制度之一。”他说,
那么,这个时间段,是否已经具备落地的基础了?杨学山表示,两个多月来,互联网+已成为中国频率最高的词汇,它的影响绝不会停留在信息产业与传统企业某一面,而是会波及各行各业,包括政府,也会波及整个国民经济。而这股潮流对于人才的建设,将会从制度层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他认为,新形势下,中国必须重估CIO制度:
首先摆正位置,就是重估岗位职责的价值。他认为,未来的CIO,不应该是鸡肋或IT部门下的二级部门,应该是与CEO、COO等人一样,是一个全局角色,必须从战略层面考虑企业或相关组织的未来,是最核心的决策力量。
“这几年,我接触很多企业界的人,尤其是企业里的CTO们,他们基本上只跟我谈技术。”他说,企业CIO一定要为企业总的战略目标、考核指标的实施发挥关键作用,绝不是技术层面的力量。
其次,可以不懂技术细节,但必须能从全局把握信息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并且有量化、定量的能力。
杨学山强调,CIO应该时刻观察行业领先企业尤其那些全球标杆企业,看它们在IT领域的趋势、规律,吸收它们的先进理念,知道哪些是昙花一现的概念,哪些是不变的规律,然后结合当前我们自身的现状,整合更多内外要素,制订全局策略。
“这个作用不是定性,而是定量。”他说,企业CIO要时刻意识到投入与产出,做到定量落实,否则就不合格。个再次,落实这个制度一定要有勇气。他说,企业情况不一,落实起来阻力很多,如果没有自上而下的认知、协同,阻力会很大,但是时间不等人。
很明显,杨学山是站在互联网+的潮流中回应这一问题的。我个人也觉得,这股潮流无论效应如何,但是它确实迎合着一个融合经济模式的来临。过去传统经济与互联网模式之间油水分明的局面,正被融合模式取代,那种对两者深有体会、实践、视野开阔的复合人才,有望发挥关键作用。
理想的CIO,在我看来,更像一个站在全局的趋势判断角色、超级项目经理,同时也是一个公司内外系统集成的核心。他比侧重执行的CEO、侧重运营的COO、侧重技术研发的CTO们,要更加具备开阔的视野、决策力,又具有董事长、总裁缺少的落地、量化的能力。
上海CIO联盟中,首批成员企业,包括中国东方航空、上海临港集团、上海锦江国际集团、上海百联集团等在沪央企、国企,一共近400家重点企业。上海仪电(集团)总裁蔡小庆当选为联盟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CIO李静当选为联盟第一届理事会执行理事长。你能看得出,上海市政府明显是背后的推动力。
那么,问题是,为什么上海能率先将这一制度落地,成为地方政府中第一个吃螃蟹的?
政府当然有政府的理由。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徐逸波当天表示,习近平主席前不久要求上海定位于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李克强总理又强调互联网+,上海在金融、航运、商贸、服务业、贸易、旅游、文化等许多领域都有很好的基础,而且互联网金融、物联网、云计算、电商等领域也都有很强的实力,一定会紧紧抓住这个好留,从制度上率先创新,上海CIO联盟将担负重大责任与使命。
“今后几年,将是互联网+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他说,中国的“两化”也将走向深度融合阶段。
上海市经信委主任李耀新表示,“互联网+”时代下,信息化正逐步渗入所有行业,而CIO更起到分享信息资源的作用,联盟的成立,将能印发各行业与信息化平台的跨界创新。
联盟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上海仪电集团总裁蔡小庆表示,联盟会持续营造良好环境,服务好上海CIO,支持企业战略转型,接下来,将举行许多与CIO相关的国际化论坛、年会,设立与此相关的奖励、选评。
他们的表态明显带有一些行政色彩,尤其是响应李克强总理的互联网+号召,而且联盟参与方基本都是上海国企,波及面暂时可能未必很大。但我认为,这些学者型们的判断,符合当下中国对CIO制度的需求,也符合上海本地产业的现状。
抛开上海其他行业,如果你回溯一下过去20年,上海在ICT业里的价值,会发现,虽然它没有中关村那种热闹的改变世界的创业热情,也没有深圳那种基于产业链与供应链金融的草根、山寨的精神,但上海一直是中国将ICT与传统行业融合最深的城市。过去几年,它在互联网融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金融、智慧城市等许多领域创新应用,引领了其他区域,如今上海又在O2O领域占领了高地。
在我过去10多年的观察中,几乎每一波潮流兴起,上海几乎总是从制度、政策层面率先做出响应的地方政府。这个由它的国际地位、区域经济地位、产业基础、文化历史、城市功能等要素决定的。一个最经典的例子是,当年,在国内物联网还没真正热起来时,上海就已经制订了未来多年的发展目标,后来之所以无锡领先,那是因为前国家总理温家宝同志不是在上海说的“感知中国”,而是在无锡,由此无锡一度抢了风头。
我了解到,上海互联网+未来三年行动计划已经编制完成,正在流转。当很多一直质疑上海不适合创业时,其实它顺应大势的差异化能力反而得以突出,事实上,“创业”的范畴本来应该加以扩大。
上海CIO联盟的成立,与其说是一个岗位需求,不如说是一个融合时代的需求,它确实带有理念更新的价值。CIO价值的重估,会直接推动企业制度的设计,内部流程的再造,提升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企业管理的水平。
我个人真的觉得,即便企业里的这个岗位未必一定叫CIO,这个角色的价值也一定会越来越明显。应该说,中国CIO们的春天已经来了。
文/王如晨
网址引用: 思谋新闻组. 企业首席信息官CIO将成为“互联网+”浪潮的中坚力量. 思谋网. https://www.scmor.com/view/2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