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重底线的可持续供应链管理

从系统的观点,集成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出发,在对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三重底线及可持续性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可持续性与供应链管理的融合过程,明确阐述了基于三重底线的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概念,特性和目标,进而探讨了驱动,障碍两方面的影响因素,最后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实施的策略。

【原文引用】闫高杰. 基于三重底线的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研究[J]. 物流技术, 2009, 28(3):114-116.
【作者单位】上海海事大学

1 引言

随着信息和通信技术(ICT)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剧,21 世纪的市场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1]。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增强使得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传统供应链管理(SCM)开始被重新审视。“问题奶粉事件”说明了乳品供应链企业经济利润最大化和作为企业公民应负社会责任的割裂,太湖蓝藻连续暴发引起的水污染事件是企业在追求经济目标的过程中不考虑企业行为对自然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结果。因此,对于供应链企业来说,必须对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这三重底线进行整体协调,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入到供应链管理之中以追求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可持续供应链管理正是符合这一趋势。

2 可持续性与供应链管理的融合

2.1 三重底线与可持续性

(1)三重底线(TBL,Triple Bottom Line)[2]由英国Sustain Ability公司总裁John Elkington 于1998 年首次提出,其从微观经济的角度阐述为:企业在追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同时满足经济繁荣、环境保护和社会福利三方面的平衡发展[3]。传统上,利润成为企业经营的底线,企业经营所追求的是利润,是股东的经济利益。三重底线是同时在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维度上所达到的最小的绩效,对过去单一底线经营理念的更新。三重底线要求企业在重视传统的财务资本的同时,还要关注社会的资本(如诚信合作、善待员工和社区和谐等)以及环境的资本(如自然资源、生态保护和回收循环等)。即三重底线要求企业从单一的利润最大化目标转向经济、社会、环境的三个维度整体目标的最大化。

经济效益、生态环境和社会责任三个目标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们之间还有一定的联系。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参与环保、承担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的关系。正相关的逻辑基础是环保参与和承担社会责任为企业提供了大量利润,足以补偿其付出的成本,突出表现为可促进企业长期收益的获取。另一方面,经济效益的提高可以提供更多资本让企业及时地开展污染处理和企业绿化等,以便更加全方位参与环保;同时,给社会提供福利和提高员工的生活水平等,以便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

(2)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是从时间坐标来思考问题时所使用的概念,可以这样来理解:以某种恰当的时间尺度来度量的某事物的某特征在某一时间范围内的变化或变化趋势的不变性[4]。对可持续性概念阐述比较权威并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的是1987 年在布伦特兰(Brundtland)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所介绍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可以看出,可持续性的实质是在发展过程中维护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可持续性,其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问题,是对环境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更广范围的集成。也就是说,可持续性来自对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三个目标产生的一个平衡回报,只有在这三重底线的交汇处采取行动,企业或企业所在的供应链才能积极改善社会和自然环境,又能获取长期经济效益和持久竞争优势。图1 揭示三重底线与可持续性的关系[5]。

图片:1.JPG图1 三重底线与可持续性

2.2 可持续性与供应链管理的融合过程

在动态竞争的环境里,企业之间的竞争正被供应链的竞争所取代。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从企业部门内部功能管理到企业内部部门间的集成再到企业间的外部集成这三个阶段。在此发展过程中,环境问题、社会问题很少被提及,人们主要关注生产力水平、成本和效率等与经济效益相关的因素。20 世纪80 年代,全球变暖才真正引发了对可持续性的关注,可持续发展意识开始增强。布伦特兰(Brundtland)报告首次为可持续性给出了较完整定义,90 年代的针对臭氧层破坏的保护呼吁和关注回收价值产生的逆向物流观点开始受到重视,说明了可持续性发展中环境保护、社会安全和经济发展之间的息息相关。1996 年提出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将环境因素加入到供应链管理中,目标是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和资源利用的效率最高,但对供应链社会效益和集成的三重底线方面的研究很少涉及。因此,为系统解决传统供应链管理与环境和社会的相容性问题,人们开始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入到供应链管理之中,可持续供应链管理于最近被国外学者提出。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相比,产生在可持续性和供应链管理之间的交互作用基础上的可持续供应链管理最大的不同在于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单单考虑环境方面影响而是整体协调环境和社会效益,追求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图2 为可持续性和供应链管理的融合过程[6]。

图片:2.JPG图2 可持续性和供应链管理的融合过程

3 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提出

3.1 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可持续供应链管理(SSCM,sustainable supply chainmanagement)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体现。CraigR. Carter 和Dale S. Rogers 定义可持续供应链管理:为增进企业和企业所在的供应链的长期经济效益,通过系统协调跨组织的核心业务流程,对组织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目标进行战略的、透明的集成和实现[5]。Stefan Seuring 和Martin Müller 认为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综合考虑由客户和利益相关方的需求驱动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环境和社会三维度目标,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以及供应链上企业间的合作进行管理[7]。

虽然可持续供应链管理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但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供应链管理思想的融合可以看出,可持续供应链管理是企业和其所在的供应链从战略高度系统协调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三重底线,有效管理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以期获取长期经济效益和持久竞争优势。

3.2 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特性

(1)为增进整个供应链的效益,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要权衡更广范围的绩效目标,因此,供应链上企业在传统经济目标之外不得不考虑链上更广范围的问题:环境和社会可持续性。

(2)可持续供应链管理中,供应链上企业间更广范围、更深程度的合作需要越来越强烈。

(3)因最高水平的经济效益发生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三者交汇的可持续性处,所以供应链上企业在构建战略远景和长期战略目标时,从战略角度实施可持续供应链管理会达到比单纯追求三重底线中任何一个或任何两个底线更高的经济效益。

(4)集成社会、环境资源和知识的可持续供应链更难以被模仿,因而自然会导致经济可持续性。

3.3 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目标

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和所在的供应链追求长期经济效益和持久竞争优势,整合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目标是三重底线整体效益的最大化。传统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只是涉及经济效益方面,包含C(成本)、T(时间)、Q(质量)、S1(服务)和F(柔性)五个目标。在此基础上,再加上E(环境)和S2(社会)目标便有机构成了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目标体系。因此,基于三重底线的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应该包括相互关联的T、Q、C、S1、S2、E 和F,如图3 所示。

图片:3.JPG图3 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目标集成

4 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因素

4.1 驱动因素

(1)客户要求。供应链运营成功的关键是其所提供的最终产品或服务被客户所接受。特别是消费者对可持续性产品(可持续性产品是指旨在改善环境和社会质量,符合环境和社会标准实施的产品,其最终目标是满足客户并获得市场上的竞争优势[7])的需要及链上核心企业对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的重视越来越强。

(2)法律/ 条例要求。直接的压力来自环境和社会方面的政府规制。

(3)企业和其所在的供应链很容易受到股东、雇员、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媒体等利益相关方在环境和社会方面的压力不得不重视可持续供应链管理,以减少风险和形象损失。

(4)竞争优势。可持续供应链对企业而言可以创造新的市场机会同时可以加强顾客的忠诚度,利于保持其市场份额,给其他竞争者和潜在竞争者形成壁垒。

驱动因素主要来自不同群体的外部压力和激励[7],具体如图4 所示。

图片:4.JPG图4 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驱动因素

4.2 障碍因素

(1)较高的成本。在采取更有效的环保措施的同时兼顾社会责任可能会使得成本在短期内上升。

(2)合作的复杂性/ 程度。供应链是企业之间竞争与协同发展的产物,供应链中的企业合作关系是非固定性的、动态中调整的,合作的复杂性/ 程度很高。

(3)供应链中沟通的不充分。供应链绩效评价标准的不一致及供应链内成员间繁琐的报告等容易导致沟通的不充分和冲突的产生。

5 实施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策略

5.1 不断完善环境和社会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增强对环境和社会方面的要求和压力会通过政府的政策、法规加以体现,建立并完善此方面与国际接轨的明确的政策、法律法规体系,发挥政府规制和导向作用,通过政策、法律法规导向鼓励和倡导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制约和惩罚不符合可持续性要求的企业和供应链,进一步为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机遇。

5.2 确立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地位

供应链企业高层领导要及时更新管理理念,对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这三重底线进行整体协调,以整个供应链长期效益的最大化为出发点,将可持续性作为总体战略的一部分,确立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地位。在企业和供应链的全过程中推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在企业文化之中体现,同时加强企业员工和供应商的教育与培训,使之成为供应链所有成员的自觉行动,塑造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形象。

5.3 健全管理体系和规范行为准则

鉴于供应链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特别是供应链的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实施国际上广泛采用的ISO14001 环境标准管理体系、SA8000 社会责任标准体系,可以在保证供应链成员企业独立性的同时,建立整个供应链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规范的行为准则。

5.4 构建有效的供应链可持续性绩效评价体系

与评价企业的经济绩效相比,评价企业或其所在的供应链可持续性状况就显得更为复杂。但是,可持续性绩效评价能够减少投资者的投资风险,有助于吸引其对供应链上不断提升自己可持续性能力企业的重视。因此,可以借鉴国外比较成熟的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DJSI)等,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供应链可持续性绩效评价体系。

5.5 强化合作和全方位的沟通

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和合作方式是推动与迫使各企业实现其活动与可持续性理念相容的关键性因素[8]。重视核心企业的主导作用,与合作伙伴深度合作(如合作开发可持续性产品),共同遵守环境和社会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并依据管理标准体系和规范的行为准则进行有效管理。同时,全面加强供应链企业间的沟通,共享信息,增强供应链的透明度,共同降低实施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带来的短期内上升的成本和获取长期经济效益。

6 结束语

可持续供应链管理是建立在三重底线基础之上的一种可持续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更注重可持续性,是21 世纪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企业和所在供应链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系统考虑环境和社会效益,积极减少风险,不断提升可持续性能力建设,才能获取长期经济效益和持久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Martin Christopher. 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M]. PitmanPublishing, 1992.
[2]Elkington J. Partnerships from cannibals with forks: The Triple BottomLine of 21st- century business [J]. Environmental Quality Management,1998, (1): 37- 51.
[3]宋荆,顾平,席娜利.企业可持续发展“三重盈余”绩效评价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6,20(9):21- 24.
[4]潘玉君,等.可持续发展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5]Craig R Carter, Dale S Rogers. A framework of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 moving toward newtheor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 2008, 38(5) : 360 – 387.
[6][挪威]索拉旺·威.可持续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8,(7):12- 15.
[7]Stefan Seuring, Martin Müller. From a literature review to a conceptualframework for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J]. Journal of CleanerProduction,2008,(16):1 699 – 1710.
[8]王能民,汪应洛,杨彤.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进展及趋势[J].管理工程学报,2007,21(2):118- 122.

【声明】本文或部分内容转载自 《物流技术》2009年第3期,用于信息交流和学习参考之目的,不涉及商业用途。所涉及言论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文若存在权益侵犯或违规信息,请联系我们处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址引用: 基于三重底线的可持续供应链管理. 思谋网. https://www.scmor.com/view/2400.
思谋新闻组的头像思谋新闻组网站团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