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消费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模式,已经逐步发展成为扶贫开发的重要举措.农产品销售的消费扶贫快速发展,也出现了诸如贫困地区产地分散供应不及时、物流成本高、供应链不协调等问题,尤其在后扶贫时代面临着可持续性不足问题.文章厘清了贫困地区农产品供应链建设中生产环节、产地物流环节、干线物流环节、城市配送环节4个关键节点,对电商、批发市场、超市等城市带动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的6种供应链模式进行分析,找出薄弱环节,从主体、环节、要素三方面优化供应链.最后,提出延伸供应链条、打造贫困地区到城市物流干线,建设冷链物流设施等政策建议.
作者:张喜才,北京物资学院商学院副教授.
来源:农产品消费扶贫的供应链模式及优化研究, 现代经济探讨, 2020年09期第125-132页.
一、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消除极端贫困方面成效显著,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对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要贡献.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确保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目前,脱贫攻坚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给脱贫攻坚增加了一道加试题,一些贫困地区的农产品出现了滞销情况,脱贫攻坚难度加大.消费扶贫是社会各界通过消费来自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产品与服务,帮助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一种扶贫方式,是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大力实施消费扶贫,有利于动员社会各界扩大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消费,调动贫困人口依靠自身努力实现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贫困地区产业持续发展.
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要求的提高,贫困地区良好生态环境所孕育的多种农产品,越来越受青睐,2018年农业部组织的全国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行动中采购贫困地区农产品190亿元.农产品销售为贫困地区提供了通过市场交易实现增收的可能.这既是贫困户增加收入最直接和最重要的途径,也是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市场动力.消费扶贫从初期义务地买一点贫困地区产品,经过持续探索、创新,内容与形式不断演化并发展成为脱贫攻坚新模式.2019年1月国务院出台文件,将消费扶贫纳入脱贫攻坚政策体系.2019年11月,发改委等15个部门倡议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消费扶贫.2020年3月,发改委等28个部门联合开展2020年消费扶贫专项行动,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新冠肺炎疫情下,需要优化贫困地区农产品供应链,构建与疫情防控常态化相适应的模式和机制,推动消费扶贫可持续发展,为实现脱贫攻坚注入强大动力.
目前对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状、模式和问题等方面,多数文献只提供较为笼统和宏观的分析,缺乏科学的数据支撑和调研基础.仅仅是政策上的推动,对于消费扶贫可持续扶持机制和关键节点还不明晰.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脱贫攻坚最后堡垒必须攻克,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必须补上.本文以供应链视角,分析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关键节点的问题和挑战,剖析供应链模式的短板,提出优化改进的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中国扶贫事业起步于农村减贫,1978年就开始实施“以工代赈”扶贫战略(孙久文,2019).农村扶贫方式主要包括产业发展脱贫、转移就业脱贫、易地搬迁脱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保护扶贫、兜底保障和社会扶贫等(王建华等,2019).贫困地区特色种养业较快发展,电商、光伏、旅游等产业扶贫新模式成效显现(刘永富,2019).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扶贫方式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很难全面覆盖深度贫困小农户,也面临很多挑战.因此,需要探索和创新适合贫困小农户的多种生产扶贫方式(叶敬忠等,2019).2019年1月国务院出台文件,将消费扶贫正式纳入国家脱贫攻坚的政策体系.通过对文献内容进行梳理与总结可以发现,学者们的研究主要以“消费扶贫”的创新实践做法为主要领域展开.消费扶贫是借助道义力量动员全社会购买贫困户农产品、服务的扶贫方法,其本质是一种道义经济行为(李丽,2019).刘家浩、崔钰(2019)指出贫困地区农产品仍存在价格不稳定,金融保障机制不完善问题,为脱贫攻坚及后续成果巩固带来了挑战.贫困地区农户纳入农产品供应链有利于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以及统筹城乡发展.但需要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培育供应链组织体系(许翔宇,2012).可从精准营销角度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确立政府、协会和企业在相关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精准识别贫困户和消费者.通过引导超市、餐饮等集团客户精准对接(李耀东,2019).冯燕芳(2019)基于价格分析视角,从提升品质、制定合理价格、畅通价格信息、营销推广等提出策略,提升生鲜农产品消费扶贫效果.颜强等(2018)认为应该提高生态农产品质量与品牌效应、推动数据资源共享、积极搭建运输平台、强化顶层设计、加大优惠支持,保障贫困户利益.
综上,消费扶贫是促进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手段,相关文献研究也需要加强.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本文剖析各供应链环节制约消费扶贫的短板,通过调研,分析消费扶贫中农产品销售六种供应链模式及其优化对策,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最后提出政策建议.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积极贡献.
三、消费扶贫的农产品供应链关键环节分析
伴随产业扶贫深入推进,农产品销售成为重中之重.消费扶贫从一开始的星星之火,逐步向更深层次演变.中央各部门、各地方政府制定政策措施,因地制宜探索推进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农产品供应链是生产者、加工商、物流公司、批发商、销售商和客户等所有运动行为形成的网状链条.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需要打通供应链,形成从田间到餐桌全链条联动机制.产品和服务以及衍生的供应链体系是建立消费扶贫长效机制的载体.目前消费扶贫关注和强调更多的还是产品和服务的来源,强调来自贫困地区、贫困户.长期而言,更多地转向产品和服务本身的品质和它们内在的价值是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过渡的要求,只有这样,才真正由“输血”变成“造血”.贫困地区范围广,距离中心城市较远,从田间到市场,农产品供应链要经过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是否通畅,决定着农产品产销能否实现有效对接.对于贫困地区,农产品有产难销,甚至“无销”,销不远,销不久等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原因.
1.生产环节
贫困地区生产规模小.贫困地区的农业小而散,看起来产品不少,但真正变成商品却又没有规模.“三区三州”地区农户少则10多万户,多则百万户,生产产品品类多达数百种之多,单个农户的生产规模都比较小.一些企业消费需求较大,往往出现供不上的现象,小批量采购的成本比较高.生产管理比较落后,产品质量不高,品种不对路等.没有形成区域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没有地位.一些贫困地区的生产者,以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保底收购为本,盲目扩大生产,一旦超出需求,供大于求,市场竞争中反而会蒙受更大经济损失,也给销售的农产品带来负面影响.
农产品供应链在生产端遇到较大挑战.持续采购面临较大的交易成本.一是农户生产规模小、缺乏标准化,采购规模和质量都受到影响.二是一些批发商会采取订单模式,但农户不按照要求生产,价格高时还会销售给其他采购商.三是种植盲目性大,据统计,2016年以来233起农产品滞销事件中有10起发生在贫困地区,其中有6起直接原因是扶贫项目盲目执行,缺乏市场前期调研.随着脱贫攻坚战略推进,贫困地区蔬菜水果产量会不断增加,销售难度也会持续增加.新冠肺炎疫情下部分贫困地区出现滞销使得生产端的困境更加凸显.
2.产地物流环节
产地物流在产品分级、储藏保鲜、快递物流、包装文创等环节较为落后,消费者在收到产品后的心理落差很大;甚至有一些出现“萝卜快了不洗泥”现象,伤了消费者的心.产地环节都非常关键,也是供应链的薄弱环节.
① 2018年,中国人均冷藏仓储容量仅0.132立方米,日本为0.315立方米,美国为0.49立方米,加拿大为0.316立方米.一是仓储预冷等缺失.贫困地区冷链设施不完善,使得采摘后无法实现预冷、冷藏存储.我国冷库供应分布中,华东、华中、华南、华北四大地区冷库合计份额占比超过85%,其中华东地区占比为45%,而西部、北部地区冷库分布较少.三区三州地区都建有冷库,但规模小,人均冷库约为0.08立方米,低于我国人均冷库保有量,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部分对温度敏感的农产品容易出现腐坏、衰败现象.冷链物流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基本不具备或只有较低水平的加工增值能力,多以初级产品形式进入流通或消费终端,产品附加值较低,不能实现产品增值.
二是产地冷库使用率不高.高额成本是影响冷链物流使用的主要因素,初期投入和后续运营都高于常温物流.以贮藏环节为例:普通仓库造价为400元/平方米,冷库由于需要配置保温系统,所以造价高于2000元/平方米,建立一座中型冷库成本至少为2000万元.冷库后续运营耗电量巨大,1平方米月耗电量至少20元.甘肃、贵州等地为每个贫困村都建设冷库,但使用率并不高.主要原因就是使用成本高,冷藏的成本超过溢价.
三是“最初一公里”物流费用高.我国物流体系虽然基本完善,也辐射到农村90%的村庄.但贫困地区路途远且分散,快递网点与其他站点资源不能有效整合,导致整体服务水平不高.这势必给物流增加成本.“三区三州”地区地域广,人口密度小,远远低于全国每平方千米148人的平均水平.而且每百户小汽车拥有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4.8辆.甘肃平凉的农产品每次发货必须先坐一小时小巴车,把货送到百里之外的城市里,再交给快递公司,一来一去,额外20元小巴费用不说,还得耗半天时间.
3.干线物流环节
一是运输路途远,环节多.贫困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距离城市远,长距离的运输会造成成本高、损耗大的问题.如西藏昌都距离周边任何一个省会城市都在1000公里以上,供需无法有效衔接.农产品运输环节多,需求方主要是产地以外的大型批发商,产地经纪人或农户一般不会负责运力的组织和装卸.由于农产品运量较大,一般对整车的需求较高,其次是零担、快递.大部分农产品通过整车运输,一般发生在批发商到经销商或零售商的干线运输,以及平台集采直发阶段.在末端配送环节中,主要以快递为主.各个运输环节衔接不畅,反复装卸7-8次,造成损耗,增加成本.
二是干线运输费用高.从贫困地区到城市的干线物流距离远,往往是单程运输,返程空载率较高.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只适用于去程的农产品运输,返程就要交纳高速通行费,增加了运输费用.其次,生鲜产品由于道路比较拥堵或者是车辆损坏情况,导致农产品的实际运输效率不高,途中损坏、损耗比较大,这也是运输成本增加的原因.最后,生鲜农产品往往需要冷链运输,冷链物流运输的利润率仅有8%,运输中若是使用30吨级别的冷藏货车,每个小时需要消耗五到六升汽油用来制冷,导致农产品的实际运输的成本居高不下.如南疆四地州农产品用卡车运往内地,费用为1100-1200元/吨,以每车30吨计算,成本高达3万多元.
三是干线企业少、小.贫困地区农产品运输仍以个体运输、农产品经纪人和贩销大户为主体,专业化水平低、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运输市场比较散乱,存在客户自行找车的问题.并且由于农产品销售半径限制,全网企业仅占1.4%.在运输中经常出现返程空驶、迂回运输、重复运输或出现车辆装载率低等问题.在整个农产品运输运力构成中个体司机占30.4%,车队及专线仅占11%和9.6%.以京东冷链和顺丰冷运为例,冷链运输主要覆盖大中城市,中西部贫苦地区覆盖率不高,有很多地方还没有覆盖到.
总之,贫困地区到城市的干线物流,在基础设施、组织化规模和运营管理水平上,都存在明显短板.一些贫困地区路网仍然不完善,而且物流企业的设备与技术落后,以各型敞篷货车为主,缺乏保鲜和冷藏能力.因此,在物流过程中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使物流成本大大增加.
4.农产品终端销售环节
贫困地区到城市销售的农产品辗转万里,到销售终端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目前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主要是批发市场和超市,还没有能够渗透到农贸市场等终端环节.二是终端配送的成本和价格依然较高.据调研,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到配送终端的平均距离是39.8公里,时间达7.2小时,平均货权交易3.2次.一般来说,考虑到物流成本和流转损耗,一级分销到二级分销加价5%,二级分销到零售终端再加价5%,受季节、产量、储存成本等其他波动性因素影响,有的品类可能加价10%以上.较高的价格也会限制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尤其是对于电商和直销模式而言,终端配送困难依然是供应链的薄弱环节.
四、农产品消费扶贫的供应链模式及优化分析
1.农产品消费扶贫的供应链模式
根据上文中的贫困地区到城市销售农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和要素,消费扶贫中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供应链划分为电商、批发市场、超市、直销等六种模式(见图1).其中电商、批发市场、超市、直销模式主要解决农产品销售终端的问题,物流带动模式和休闲旅游带动模式主要解决产地物流问题及干线物流问题.目前来看,消费扶贫更加注重电商、批发市场等销售终端面临的问题,对于隐藏在贫困地区到城市销售背后的农产品供应链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1)电商供应链模式.电商供应链是以电商销售平台为主导,整合贫困地区生产者,借助经纪人完成产地物流,通过第三方物流运输实现长途运输,最终通过快递配送送达城市消费者.电商可以有效带动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在农产品供应链源头地区可以直接对接贫困地区农产品生产基地,着力提升贫困地区农产品供应水平和质量,解决贫困地区的农民增收问题.2018年,756个电子商务扶贫示范县实现网络零售额6192.4亿元.
(2)批发市场供应链模式.农产品批发市场是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借助于批发市场,贫困地区的农产品销售链条的上下游得以紧密联系在一起.贫困地区生产农产品的小农户和城市的消费者对接需要批发市场这个平台,合作社、门店及超市也离不开批发市场交易平台.批发市场从一开始组织批发商上门采购,到建立基地,产地端主要依靠经纪人物流,干线运输主要依托第三方物流,在城市配送终端则主要由菜贩子的私家车、超市的配送车等完成配送.北京新发地、顺鑫石门和锦绣大地等批发市场2018年通过开设销售专区,累计销售蔬菜、水果等279万吨,销售收入达90亿元.
(3)超市供应链模式.我国有数量众多的超市,在农产品销售中约占20%的比例.超市作为采购者直接到贫困地区采购或者建立加工厂,然后委托社会第三方物流完成运输和配送,在超市中设立扶贫农产品销售专区.北京市大中型商场、超市设立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专区、专柜866个,累计销售29亿元.永辉超市在政府牵线搭桥下,充分发挥零售渠道优势,帮助甘肃岷县中蜂药蜜等优质农产品打通销售通道,进入各大商超.永辉将在岷县设立蜂蜜产品深加工车间,进一步挖掘岷县天然药蜜优势,提高中蜂药蜜生产精深加工水平,带动中蜂药蜜向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致富之路.为优势农产品提供稳定、可靠、优质的销售出口.
(4)休闲旅游带动供应链模式.休闲旅游带动供应链是在政府引导下,以城、镇、村、景、店为依托,建立包括种养加基地、厂店一体化示范点、景区内销售点、交通沿线服务站、乡村集贸市场等在内的供应体系.在休闲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采摘体验、特产采购、餐饮等形式促进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通过游客对场景的直观认知,促进顾客购买农产品,也可以增加顾客的线上购买量.另外,可以节约大量的采购、运输、配送等物流费用,降低了损耗.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通过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吸引企业到贫困乡村从事资源开发、产业园区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等;加强培训促就业,带领当地农民规范开发生态观光产品、采摘体验产品,并举办乡村旅游节等特色活动,通过休闲旅游带动当地农产品销售.
(5)贫困地区农产品直销供应链模式.农村复杂的生态系统,只靠现有传统销售模式很难改造农村经济.特别是对于地貌复杂、交通闭塞的贫困山区来说,创新农产品流通与销售方式,建立农产品直销的新型产销体系尤为必要.因此,一方面,各级机关、高校、医院、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购贫困地区农产品、畜产品,并建立直销对接合作机制.另一方面,在互联网+背景下,促进农产品出村进城,助力脱贫攻坚,衍生出“农产品+直销店”、“农产品+众筹”、“农产品+微商”、“农产品+拍卖”、“农产品+微商”等多种形式供应链(见表1).贫困地区农产品直销供应链还没有形成完整链条,物流成本高,各环节不协调.根据成都益民菜市场调研,2018年该市场农产品直采直销交易额0.2亿元,仅占销售额的3%.同时,“三州地区”物流成本较高,每单首重达1公斤12元,部分生鲜产品物流超过20元/公斤,是成都市的3倍以上.
(6)物流带动农产品销售的供应链模式.物流是贫困地区农产品供应链的关键.精准脱贫,需要物流先行.通过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上第三方物流企业组织化、规模化运营,从冷链网络、产地仓建设等入手,整合电商平台、供应链金融等资源,促进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带动贫困地区农民脱贫.京东物流从产地物流入手,在产地建设拥有冷库、分拣、包装等功能的服务中心,将农产品收储、加工后通过冷链专线运输到消费集中的城市,确保农产品品质、降低损耗、提高流通效率.
2.农产品消费扶贫的供应链模式存在的问题及优化
(1)农产品消费扶贫的供应链模式存在的问题.2014年以来,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不断创新消费扶贫模式,形成了批发市场、超市、电商等带动,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格局(见表2),消费扶贫带动农产品销售取得较大的进展,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直接采购和帮助销售定点扶贫县农产品154亿元,组织、引导和带动其他各类国有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和社会组织直接采购和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超过1000亿元,东部沿海地区直接采购和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483亿元①.为贫困地区加快脱贫攻坚、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注入强大动力.
但是,贫困地区农产品供应链环节多,主体复杂,还面临着一些难题,见图2,要找准薄弱环节予以改进.在生产环节,各种供应链模式都存在短板.农产品生产分散、规模小、质量不高,导致有产无量、有品不优,也存在过度包装、价格偏高、诚信不够、产品不对路等问题.在产地物流环节,产品分级、储藏保鲜、物流运输、创意设计等较为落后,大大降低了消费者体验感和满意度.除了物流带动和休闲旅游带动的供应链模式之外,其他模式都存在短板.在干线物流环节,贫困地区农产品上行物流,普遍表现为价格高,速度慢.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可能首重3公斤才3、4块钱,而到贫困地区首重1公斤就需要10多块钱,最贵的超过20块钱.农产品本身价格就不高,物流成本又高于其他地区,导致贫困地区农产品竞争力不强.从贫困地区发往全国物流速度远远低于其他地区,要慢3-4天.干线物流路线划分不科学,造成迂回、倒流、交叉运输,延长运输时间,增加成本.在终端销售环节,贫困地区农产品在配送成本和配送效率上也没有竞争优势.而且,由于缺乏全程冷链也影响产品质量.
(2)农产品消费扶贫的供应链优化.一是供应链主体优化.农产品供应链主体有贫困户、合作社、农业企业、经纪人、运输商、批发商、超市、电商等众多不同利益主体.而且,其中电商、超市等又有很多类似的实体.还涉及不同中央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地方政府机关的政府采购.因此,农产品消费供应链的主体多元、复杂,短期内可以迅速带动农产品消费总量的增加,但长期来看,各种利益主体纵横交错,供应链条各不相同,容易造成鱼龙混杂、资源浪费,增加交易成本.需要优化供应链主体,建立长期有效的农产品消费供应链扶贫机制,确保能够长久经营下去,并不断做大做强,使贫困户能够在消费扶贫中持续获利,彻底脱离贫困.
因此,供应链主体优化应确立政府主导、市场决定、贫困户作为核心的原则.政府在这一机制下起主导作用,在县域内的产地环节,尤其是产地物流环节可以整合资源,以1-2家企业或者合作社作为主要产地物流服务商,为当地农产品产后加工、产地预冷、冷链储藏运输提供服务.在干线物流方面,在聚集性的深度贫困地区,可以委托1-2家干线物流企业承担干线运输业务,提高物流效益.在销售环节,整合1-2个国家级电商平台作为电子商务的主力军,实现统一采购、统一销售.优先选择公益性批发市场和平价超市作为销售终端的代表.总之,通过供应链主体优化,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既可以提高效率,也便于提升供应链水平.
二是供应链环节优化.农产品供应链有产地生产环节、产地物流环节、干线物流、城市配送、终端销售等环节.加之,贫困地区一般地处偏远地区,交通设施落后.因此,运输时间长,距离远,装卸次数多,农产品供应链效率低,损耗大,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因此,要优化贫困地区农产品供应链环节,强化关键环节,整合供应链流程,提升供应链效率.
从关键环节上,更加重视产地预冷仓储等物流最初一公里问题.积极整合县域内农产品资源,配置产地冷库、产地冷藏车,让更多的农户参与到产地预冷、产地物流等环节.避免农户各自发展、各村单独发展,强调规模效应,加强运营管理.对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建设冷藏配送物流产业园,实行集约化发展,突出物流集聚效应,引进先进加工设施设备,对农产品进行深入加工,充分挖掘农产品潜在价值,提升产业链价值,增强产业链竞争力.
从流程优化上,在生产环节、产地物流环节、干线运输环节等做好梳理归并整合,尤其是同一地区的同一产品,要尽量统一预冷,统一仓储,统一运输,减少流转装卸次数.充分利用绿色通道和扶贫专线、扶贫专柜等政策,进行宏观规划布局,减少等待时间,提升供应链效率.
三是供应链要素优化.供应链要素主要包括品牌、标准、人才等,是农产品消费扶贫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近年来,贫困地区的交通条件和设施已经有了极大的改观,但在标准、品牌、人才等要素支撑方面仍然存在明显短板.生产规模小、标准不统一,品牌价值低、产品增值少,缺乏人才,供应链断链频繁发生、缺乏可持续运营.因此,要对消费扶贫供应链要素进行全面优化提升.在农产品标准化与质量安全体系方面,当地农业组织和当地政府相关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出农产品生产标准,积极整合农业资源,实现规模化生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确保农产品产量与质量.在品牌价值方面.对农产品进行深入加工,充分挖掘农产品潜在价值,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突显品牌文化和品牌内涵,增加农产品价值.在人才方面.加强供应链综合人才培养,不仅仅是电商等单层次的培训,要加强综合素养培育.积极与当地电商企业、超市合作,通过当地电商企业、超市等带动当地农户发展.吸引大型电商、超市等人员到贫困地区创业,通过积极出台优惠政策,努力提高农村电商、物流等人才待遇,从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五、结论及对策建议
消费扶贫已经纳入扶贫政策体系.目前,更多关注产销对接模式.但对于各个地区缺乏模式的定位,消费扶贫千篇一律,也缺乏进一步延伸供应链的设计.从对接主体而言,各大城市如北京、深圳等对接的是对口扶贫和帮扶单位,中央部门和企业单位产销对接的也是对口扶贫单位,并非市场机制的作用.从对接内容看,更注重产品本身,在物流、品牌等方面缺乏深入合作机制.从对接效果看,仅仅产品销售,但新型产销体系尚未形成,供应链不稳定.目前,批发市场、超市等更多地结合政府做生产环节的组织化和产后加工,还有企业做前端的销售专柜或者是品牌运作、标准化等.但对于物流和供应链关注不多,对企业而言缺乏投资意愿,实际上仅仅是一次或者几次的产销对接也没有必要建立供应链.对于政府而言,目前物流和供应链在贫困地区县级无行政管理部门,造成管理真空.对于作为对口扶贫单位的城市而言也缺乏对物流供应链的关注.需要更加精准施策,关注供应链短板和薄弱环节.提出以下建议:
1.强化贫困地区农产品供应链关键环节建设
根据产地、消费地的不同定位,大城市群周边地区适宜选择休闲旅游带动的供应链模式.在特色农产品地区,选择电商带动供应链模式.对于生产大类农产品的贫困地区可以选择批发市场或者超市供应链模式,带动农产品销售.对于一些偏远地区和深度贫困地区的农产品应采取物流带动或者直销供应链模式.各种供应链模式,都要延伸产业链,尤其是要在供应链的薄弱环节如产地预冷、包装、仓储加工等加大投入,尽可能形成产地供应链,把更多增值留在贫困地区.
2.健全本地化农产品供应链企业的扶持政策
经营贫困地区产品仍然是一种市场化行为,相关优惠或补贴政策是提升贫困地区产品竞争力的最直接有效方法,地方政府应出台针对供应链企业开展扶贫的优惠政策,鼓励本地区域与企业品牌的打造,鼓励企业对产品溯源等技术的应用,并在产品价格、品牌塑造、物流成本、运营服务、溯源应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措施或费用减免,增强本地供应链企业的参与动力.
3.加强贫困地区特色优势农产品冷链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
在有需要的贫困地区建设预冷设施,增强基地保鲜仓储、分拣加工、包装运输的综合服务能力,鼓励企业利用产地现有常温仓储设施改造或就近新建产后预冷、贮藏保鲜、分级包装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开展分拣、包装等流通加工业务.要强化贫困地区冷链设施运营管护,鼓励合作社、电商企业承包经营贫困地区冷链设施.培养贫困地区供应链带头人,把最先一公里的预冷、分拣、加工、包装等环节留在贫困地区.
4.加强对贫困地区产地物流和干线物流的整合和补贴
开通连接城市群周边和贫困地区的公益性扶贫骨干物流专线,对物流基础设施进行补贴,提供公共仓储空间,可采取以奖代补,有效地降低物流运行成本.鼓励成立贫困地区县域第四方物流,整合贫困地区的农产品上行和下行供应链.贫困地区农产品集中整合由一个公司统一配送到城市去,把分散的物流单子收集起来,统一交给物流公司来配送.
网址引用: 实现消费扶贫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及优化研究. 思谋网. https://www.scmor.com/view/5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