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刘军军, 冯云婷, 朱庆华. 可持续运营管理研究趋势和展望[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0, 40(8): 1996-2007.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
1 引言
为了应对全球范围内气候变化和其他环境问题, 以及满足公众日益増长的社会福利需求,一些旨在推动环境, 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国际性政策和措施相继出台. 如1988 年, 世界气象组织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成立“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致力于推动全球碳减排, 并把工业领域作为重要对象之一, 截至2014 年已发布五次评估报告[1]. 国际标准化组织于2010 年正式颁布了社会责任指南《IS0 26000 》, 倡导并推动全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在此背景下, 仅以经济绩效为导向的传统运营管理已然无法适应企业发展需求, 甚至会面临巨大的可持续运营风险[2]. 与此同时, 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社会责任和环境可持续视作运营管理内容的重要部分[3]. 因此, 将传统运营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结合, 综合考虑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可持续运营管理, 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Lee 和Tang 在2018 年发表的论文中回顾运营管理的发展阶段, 认为当前企业供应链管理不应局限于仅关注经济绩效, 还需考虑供应链上的环境和社会问题, 这已成为运营管理新的研究主题和方向[4]. 随后,Tang 在2018 年发表的文章进一步指出: 全球供应链上新兴市场国家企业对社会问题认识与关注的不足, 由此引发一系列社会灾难, 需要引起实践者和研究者的重点关注[5].
可持续运营管理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企业中实践已久, 具备了成熟的经验, 并有完备的法规体系来支撑, 实践范围已从企业内部扩展到供应链层次[6,7]. 如电子电器行业, 在欧盟框架下, 德国于2005 年8 月13 日实施的“报废的电子电气设备指令”(WEEE 指令,Wast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Directive) , 明确延伸生产者责任制要求企业对使用后产品处理承担经济责任, 企业因此必须幵展逆向供应链管理, 并在源头端进行生态设计; 在2006 年7 月1 日启动实施的“关于限制在电子电器设备中使用某些有害成分的指令”(RoHS 指令,Restriction of Hazardous Substances) 规定禁止产品中有6 种有害物质, 把企业的责任延伸到零部件、原材料生产所有供应链上游环节. 在全球化背景下, 发达国家(地区) 实施的可持续发展管理规制, 同样也对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制造商及供应商形成压力. 与此同时, 跨国企业逐渐意识到全球性经营中的环境风险大部分来自于供应商, 因而主动关注并采取措施评估、帮助供应商提升其环境绩效[8]. 此外, 全球贸易中由环境和社会责任问题形成的“绿色壁垒” [9]和“蓝色壁垒”[10] 倒逼发展中国家企业提升自身的可持续运营管理能力.
随着资源环境压力的増加以及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提升, 中国政府已经通过多重政策措施推动企业幵展可持续运营. 在环境可持续方面,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 上升到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同样重要的战略地位, 成为中国未来发展重要指导思想;《中国制造2025 》将绿色发展列入五大基本发展方针, 提出全面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在社会可持续方面,2008 年国资委出台《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 要求中央企业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建立社会责任报告制度; 2006 年深交所发布《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鼓励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报告, 2008 年上交所进一步要求三类上市公司(“上证公司治理板块” 样本公司、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的公司以及金融类公司)强制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2008年开始施行的《劳动合同法》明确了劳资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早在20 世纪初, 部分中国企业意识到供应链上的环境问题, 开始在内部运营和供应链管理中考虑环保要素[11]. 已有研究通过国际比较发现, 虽然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 我国企业在可持续运营管理水平上仍有差距[12], 但部分领先企业已达到了与发达国家(如日本) 企业相当的管理水平[13].
当前, 越来越多的企业无论是迫于外部压力(如规避环境、社会风险等)还是自身发展需要(如价值创造等) , 逐渐幵始关注和开展可持续运营管理. 然而, 不同国家和地区所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企业在开展可持续运营管理的过程中所处情境和遇到的问题千差万别. 对于可持续运营管理的目标、包含的实践内容, 已经基本形成了共识. 但一些新兴的、未知的问题, 需要实践者和研究者们去总结、识别和解决. 本文在此背景下, 试图通过梳理可持续运营管理相关研究, 归纳总结研究发展过程, 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和提出未来的研究发展趋势, 以期能为可持续运营管理研究带来启示. 本文第2 部分对可持续运营管理的概念做出界定并提出研究设计. 第3 部分分析了可持续运营管理相关研究关键词并归纳出研究的子领域. 第4 部分对可持续运营管理研究发展历程进行了总结分析. 第5 部分结合前面分析总结提出了未来的研究趋势和方向.
2 概念界定与研究设计
2.1 可持续运营管理概念界定及研究框架
可持续运营管理是运营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结合, 即在企业运营活动中考虑环境和社会要素[14]. 早在2005 年,Kleindorfer 等[15] 对相关研究进行总结, 并尝试给出可持续运营管理定义: 一组技能和概念, 在不牺牲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下, 能够使企业通过重构和管理其业务流程来获取经济优势, 同时降低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2014年, Walker 等[3] 对可持续运营管理做了更为明确的定义, 即企业通过一系列内部和外部(指所在供应链和社区) 的运营管理活动, 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目标. 基于以上定义, 本文将可持续运营管理的研究范围界定为企业内部运营和外部运营, 其中外部运营涵盖供应链上下游, 研究视角分为正向供应链和逆向供应链, 研究主题包括环境可持续运营和社会可持续运营. 从管理实践内容和目标来讲, 环境管理、绿色供应链管理和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等都属于企业可持续运营管理的范畴.
企业自身开展可持续管理, 最初聚焦在运营层面, 目的在于管理企业经营活动中的环境和社会责任问题, 例如实施ISO14001 认证, 关注员工的职业健康和安全, 开展绿色采购等等. 随着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其重要性, 将可持续运营纳入到企业的战略规划, 支持和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而可持续发展文化的形成意味着在日常经营活动中, 企业有意识且主动地履行社会责任和节能减排义务[17,18].
企业在自身的可持续管理成熟的基础之上, 对供应商提出环保和社会责任的要求, 促使其提升可持续管理能力, 对核心企业而言不仅可降低供应端的环境和社会责任风险, 而且促进了整条供应链节能减排和社会绩效提升. 而与客户开展可持续相关的合作, 主要在于满足客户需求以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尤其在延伸生产者责任制实施之后, 企业, 客户的合作更为紧密, 如搭建末端产品回收渠道, 实现逆向流动和价值再利用.企业发展目标也随着运营活动中加入环境和社会因素的考虑而发生变化, 从单纯的考虑经济效益到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平衡, 再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同发展. 因此, 本文据以上可持续运营管理的演变过程, 提出如图1 所示的分析框架对已有研究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和探讨.
2.2 研究设计
本文选取与主题相关度较高的英文文献作为研究对象用于刻画可持续运营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 归纳总结出主要的研究子领域并进行文献综述. 研究设计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 本文参考Seuring 和Muller [19] 的研究, 从检索关键词确定、检索方式和样本来源等三个方面确定样本搜集程序, 以最大程度确保所选取样本符合研究要求.
其次, 本文使用了文献计量分析方法( bibliometric analysis) 对所选样本文献的关键词进行了分析, 以进一步分析领域内文献的研究重点, 即运用文献处理工具Bibexcel 对所选取的样本文献进行关键词分析, 以刻画可持续运营管理研究领域的整体发展趋势[20].
第三,基于关键词分析结果, 运用共词(co-word) 分析刻画关键词之间的内在联系, 对可持续运营管理的已有研究进行聚类, 以识别主要研究子领域. 共词分析基于文献中使用的关键词及文献相互引用形成的网络关系, 刻画出研究领域内的主要类别[21]. 其原理是如果两个关键词在同一文献中共同出现( 即“共现”) , 则意味着这两个词汇之间有比其他词汇间更紧密的关系. 词汇间共现的频次越高, 说明这些词汇代表的研究重点越接近. 共现分析后, 其结果需要进一步借助可视化软件 (如VOSviewer) 展示研究领域内的关键词节点形成的网络及不同的聚类集合[22].
3 样本文献结果及分析
按照以上研究设计, 本节得到了样本文献的初步统计结果和基于关键词分析及关键词共词分析的计量分析结果.
3.1 样本文献分布
本文从供应链管理、运营管理和可持续三个主题来确定检索关键词(见表1), 检索方式为主题检索( 标题+ 摘要+关键词). 为了聚焦研究主题, 本文选取运营管理领域的12种主流期刊作为文献的来源( 见表1) , 选择标准基于JCR 分区和ABS 列表, 并请教多位运营管理领域专家后确定. 由于按照关键词在选定期刊范围内检索到最早的相关文献出现在1997 年, 故将检索文献出版时间范围确定为1997 年1 月至2019 年7 月. 最终筛选出符合研究要求的样本数量为1009 篇, 按照出版时间分布对研究发展趋势进行描述, 如图2所示.
3.2 关键词分析
运用文献处理工具Bibexcel 处理1009篇样本文献的关键词后得到了在文献中使用的频率分布[20]. 表2列出了可持续运营管理领域主要关键词的分布情况.“sustainability” 作为可持续运营管理的核心议题, 在文献中被使用的频率最高. 可持续运营管理涵盖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环境和社会责任管理. 因此, 聚焦企业内部实践的主要是“environment management”、“sustainable operations”,供应链层次的关键词有“supply chain management”、“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supplier selection”. 逆向供应链相关的关键词如“reverse logistics”、“close-loop supply chain(s)”、“remanufacturing”等词在文献中出现频率较高, 这说明逆向供应链已成为可持续运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相比其他关键词, 社会责任相关的关键词如“(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出现的频率较少, 这表明目前的可持续运营管理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相对环境可持续的研究较少.
本文基于可持续运营研究分析框架(见图1) , 结合领域发表论文数量和关键事件发生时间, 将样本划分为三个时间段(1997-2004, 2005-2011, 2012-2019) 进行关键词分类, 具体见表2 . 以上分类主要依据为1997-2004 年间每年论文发表数量小于10 篇, 在2005 年达到10篇, 而从2012年起论文数量有了质的飞跃( 见图2 所示). 此外, 2005和2006 两年是可持续供应链两个重要指令——WEEE 指令和RoHS 指令开始实施的年度, 2011年是中国版WEEE 正式实施年, 以上事件对可持续运营管理实践和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由表2 可知, 内部运营的关键词频次从第一阶段开始就已远小于供应链层面关键词频次, 说明可持续运营管理的研究重点在第一阶段已经由内部运营转移到供应链层面. 所选样本中, 逆向供应链研究最旱出现在1998年, 此后一直是可持续运营管理的重要研究领域. 环境可持续是可持续运营管理最早关注的议题, 而社会可持续相关研究出现在2000 年, 在第二阶段(2005-2011年) 逐渐得到重视, 到第三阶段(2012-2019) 综合考虑环境和社会可持续的相关研究日益増多.
3.3 共词分析
在关键词分析的基础上, 本文对文献里的关键词进行了共词分析. 一般而言, 进行共词分析的关键词数量200~500之间, 因此选择相对使用频率高的词是常使用的方法[23]. 在选择关键词使用频率高于3 为基准后, 整个样本找到了342 个关键词. 运用Force Atlas 算法对关键词进行共词分析后得到了 8 个集合. 每个集合及其重要关键词见表3. 图3 借助可视化分析工具VOSviewer 展示了各关键词及不同颜色的集合之间的关系. 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集合, 节点大小表示该关键词被引用的频率. 节点之间的距离表示各节点的关系强弱: 距离越远, 该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的相互引用关系越弱; 距离近的节点会形成聚类并形成集合.
表3 显示集合1 主要对可持续运营管理领域的理论探索阶段. 集合2 是对该领域内的重要部分之一——环境管理相关实践的研究和讨论. 集合3 、4 、5 主要分析了逆向供应链实践及其优化. 集合6 涵盖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对可持续运营领域的贡献. 集合7 针对可持续运营管理带来的企业经济、环境及社会绩效的研究讨论. 集合8 强调了以欧洲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对可持续管理的三重底线( triple-bottom-line) 原则的研究.
根据共词分析结果, 集合3 、4 和5 都是研究逆向供应链, 归为一个领域. 因此, 本文归纳出可持续运营管理领域内的六个主要子领域. 领域1 (集合1) , 是对可持续运营管理的相关概念及其内涵的探索分析,“case study”、“literature review”、“theory” 等用于理论幵拓和探索的关键词在这一领域内高频率出现. 领域2( 集合2) , 主要涉及对环境可持续管理相关实践的研究,“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environmental management”、“green manufacturing”等词反映出企业的环境管理实践.“survey”、“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等词, 反映出目前的环境管理研究方法既包括实证分析也包括理论模型优化. 领域3 包括集合3 、4 、5, 是对可持续运营管理的逆向供应链领域的研究. 由于逆向供应链涉及再制造、逆向物流、闭环供应链等, 因此与之相关的关键词如路径优化、供应链(网络) 设计、回收、博弈等都出现在领域3 中. 同时, 环境管理的优化目标——节能和碳减排等关键词也出现在领域3. 领域4 (包括集合6) , 总结了发展中国家在可持续运营管理领域内的研究重点. 可以看出, 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目前的主要研究都集中在对环境管理相关的分析上, 如“green supply chains”、“manufacturing”、“innovations”, 而对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相关的研究有限. 这与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运营管理的实践现状相符. 领域5 (包括集合7) , 代表了企业可持续运营管理的绩效分析与测量的相关研究. 环境、社会和经济绩效是企业可持续运营管理实践的三个主要绩效指标. 目前对实践- 绩效关系的研究主要使用实证分析方法, 包括结构方程模型等. 领域6(包括集合8) , 代表了一些与欧洲等发达国家为背景的研究和分析. 三重底线原则是学者对企业可持续运营的研究中最常使用的指标, 延伸到供应链的可持续运营同样适用.
最后, 对比各集合包含的关键词可以发现, 目前可持续运营管理领域内的文献对环境方面的关注远多于对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关注. 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出现在理论探索、案例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文章中, 而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中供应链各方利益共享、成本分担及如何实现最优绩效的研究相对较少. 从表3 中, 也可总结出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研究发展过程和子领域, 如图4 所示. 结合企业实践发展, 企业可持续实践首先聚焦在内部生产运营环节[24], 再逐步延伸到供应链层面[6]. 而传统运营管理主要关注内容集中于采购-生产-销售的正向供应链环节, 随着企业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 衍生出逆向供应链管理相关议题而在企业可持续实践主题的演化过程中, 前期的关注重点主要集中在环境可持续方面, 近年来关于社会责任议题的讨论逐渐兴起, 如何协调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发展目标成为了可持续运营管理领域新的挑战[4,5]。
4 可持续运营管理研究发展历程分析
基于第2 节对可持续运普管理内容的界定以及第3 节三个阶段关键词出现的频率和研究子领域的聚类, 可持续运营的研究与实践“从内部运营到外部运营”, “从正向供应链到逆向供应链”, 并且研究主题也不断演变. 因此, 下面从三个方面, 对可持续运营管理研究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和分析.
4.1 从内部运营到外部运营
可持续运营管理实践最初始于企业对肖身环境问题的管理. 20 世纪80 年代, 各国环保法规陆续出台和执行, 迫使企业在内部运营管理活动中开始考虑环境因素, 并采取一系列的管理和技术手段来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和排放[6,24], 到20 世纪90 年代初, 员工职业健康和安全事故频发引发了各界的关注, 在政府和公众的压力下, 企业逐步将员工职业健康和安全纳入到运营管理中[15], 很多企业也因此专门设置了EHS(环境、健康、安全) 管理部门, 并逐步形成了EHS 管理体系. 已有的研究表明对企业内部环境管理、员工职业健康和安全的重视有利于提升企业的运营绩效[26].
20 世纪90 年代中期, 企业在EHS 管理逐步成熟的情况下, 将可持续运营管理的范围从企业内部延仲到供应商, 甲-期主要着眼宁采购活动中的环境考虑. 如1994年,Webb[6] 在研究中提到企业实施原材料绿色采购, 有利于减少资源浪费和降低环境影响. 1996 年,Carter 和Narasimhanm[27] 对采购经理进行访谈得出: 环境因素已成为采购标准制定过程中的重要参考维度. 1997-2004 年间, 随着可持续运营实践的发展, 企业可持续运营管理范围进一步从供应商扩展到下游的客户, 发表于1997 年的两篇论文探讨了制造商与客户开展环保方面的合作[28,29]. 此外, 社会责任开始出现在供应商管理的内容中. Carter 和Jennings 在2002 年发表的论文中指出采购管理中考虑社会责任会给供应商绩效带来证箸的积极影响[7]. 2005 年以后, 企业供应商管理活动中细化社会责任实践内容, 如在供应商行为准则中设定劳工标准评估供应商员工的职业健康和安全[4] 等. 并且与客户的可持续合作内容也涵盖了社会责任方面内容, 如与客户共同制定供应商社会责任的管理要求等[31]. 由此, 可持续运营管理从供应链上游延伸到下游, 覆盖了整条供应链. 大部分可持续运营管理的研究是围绕整条供应链展幵, 且包含了企业内部运营相关内容, 内外部实践之间相互影响并共同作用于企业可持续目标的实现[32]. 在此基础之上, 形成了以考虑环境为主、相对较早兴起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综合考虑环境、社会的可持续供应链管理两大主要研究领域.
综上所述, 可持续运营管理研究范围经历了“从企业内部扩展到企业外部(供应链)” 和“从供应链上游延伸至下游” 两个发展过程. 环境和社会的运营活动带来的成本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平衡是可持续运营研究争论的焦点. 通常学术界和企业界都认为, 可持续运营带来的经济成本显而易见, 而带来的声誉和竞争力的提升却更多属于感性认知, 继而导致了环境和社会可持续运营管理的被动性和不确定性. 事实上, 开展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蕴含着很多创造价值的机会, 可以赋予相关利益方经济动力去提升环境和社会绩效. 例如Porter和Kramer[33] 在创造共享价值中指出: 需要同步提升经济和社会绩效, 形成与利益相关者的共赢模式, 在社会、环境可持续上能做好的, 也能在减少成本、増加销售和利润等经济指标上有好的表现. 因此, 可持续供应链如何去突破传统的边界, 实现成本最小化向价值创造的转变仍有待研究.
4.2 从正向供应链到逆向供应链
传统的供应链管理基本围绕正向供应链中价值流向“供应商- 制造商- 客户” 而展幵. 结合4.1 节可知, 可持续运营管理的研究最早也是依循正向供应链的管理思想而展幵, 从供应商管理到客户合作. 时至今日, 基于正向供应链视角的研究也越发成熟和深人如可持续风险管理从供应端继续延伸至多级供应商[34]. 随着社会面临的废旧产品处理处置的形势愈发严峻, 与正向供应链相对应的研究视角逆向供应链受到的关注也日益増多. 逆向供应链概念的提出较早, 其主要内容包括末端产品的获取、逆向物流、检查和处理(决定是否处置, 哪种处置方式等) , 再制造和再营销等[35]. 由于缺乏足够的实践支撑, 早期的逆向供应链研究比较零散. 1998年,Carter 和Ellram[25] 在逆向物流的研究综述中指出, 当时的研究内容主要停留在对理念和想法的探索和讨论上, 以描述性分析为主, 出现少量案例, 很少涉及实证研究, 且大部分发表在非研究类刊物上. 同期可持续运营管理的实践和研究均处于供应链上游深化管理和向下游延伸的阶段, 对逆向供应链的关注相对较少. 在绿色供应链管理概念的提出之后, 逆向物流作为其中重要的实践内容, 逐步得到系统性的研究和总结[11,36].
进入21世纪之后, 以再制造和逆向物流为代表的逆向供应链相关研究大量涌现. 主要缘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外部环境的变化促使领先企业理念的转变, 它们意识到需要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负责, 不仅仅是制造和销售产品, 还包括对末端产品的循环利用和处置[15]. 在满足法律法规要求的前提下主动去发掘和创造价值, 逆向物流和再制造相关的企业实践也随之増加. 二是在法律层面上将制造商的责任延伸到产品使用之后的末端管理. 以德国2005 年8 月13 日颁布实施的WEEE 指令为代表, 政府通过推行延伸生产者责任制, 要求企业对废旧产品的处理处置负责. 随后中国等也出台类似的法规——如2011 年正式实施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 在此背景下, 引发了逆向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热潮, 其中2006 年的逆向供应链管理研究文献数量为25, 占到了当年可持续运营管理相关文献数量的86.2%.
总结以上内容得出, 可持续运营管理研究视角经历从正向供应链拓展至逆向供应链的发展过程. 逆向供应链的起始点是从客户手中回收使用后的产品, 结束点在于对其价值的最大化利用[15]. 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 产品获取、逆向物流网络优化、不同渠道的协调和定价策略、再制造的时机、市场供需和竞争分析、以及服务模式等[37-39]. 正向和逆向供应链管理虽然是不同视角, 但两者之间是相互协同的关系, 均以实现价值最大化为共同目标[40]. 由于正- 逆向供应链所涉及的成员基本一致, 通过正- 逆向供应链的整合来实现供应链可持续价值是重要路径之一, 其中的难点在于逆向供应链上对于供应商和客户的整合[41]. 现有逆向供应链的研究基本围绕“制造商- 客户” 的二元结构展开, 少量研究涉及到“供应商- 制造商” 的责任划分[42]. 而供应商和客户的参与是整个逆向供应链运转和延伸生产者责任制得以实施的关键所在。
4.3 可持续运营研究主题的演变
传统的运营管理考虑的是质量、成本、时间等经济类要素. 在可持续背景下, 企业运营管理, 先后融入环境和社会维度的考虑, 形成经济、环境和社会三重底线的发展目标.
由3.1 节可知, 企业可持续运营管理最早是聚焦在环境可持续上, 与当时高度重视环保的社会背景是紧密联系的. 对企业而言, 环保是需要投入成本的, 包括购买环保设备、采用新的清洁技术等, 经常会与经济效益产生冲突. 企业思考的是如何减少环境投入成本, 或是通过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来满足环保要求. 由此引发了如何平衡经济效益和环境成本的讨论和研究, 例如可持续技术的幵发是优先考虑环境可持续性还是经济效益等[1 51+ 也有学者指出环境标准的提出将激发企业去幵展创新, 不断优化产品生产流程和工艺, 从长远来看, 不仅污染减少, 而且降低了成本提升了质量[11,15,43]. 为更明晰和量化环境可持续运营所带来的绩效变化, De Burgos Jimenez等[44] 提出将可量化的环境绩效纳入到运营管理目标, 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总体而言, 从20 世纪90 年代初至今, 环境可持续运营相关问题得到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相较之下社会可持续运营的研究数量少且不深入. 随着各类企业社会责任相关负面事件的曝光, 公众关注度的提升, 和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及实践的普及, 自2010 年以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研究逐渐増多, 已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4,5]. 社会可持续问题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众多, 内容丰富, 给企业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如3.1 节所述, 供应链上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首先是围绕采购活动展开[7,45], 沿着供应链向上下游延伸[46]. New[47] 和Sarkis[48] 分别在1997 年和2001 年, 提出在运营管理中应除了重视经济和环境因素, 还需考虑社会因素, 也即可持续运营的经济、环境和社会三重底线. 围绕可持续发展三重底线已有一定研究[49-51], 但仍存在很多研究难点, 如可持续运营管理中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机制, 全球供应链管理中如何应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环境和社会标准的差异化, 加入社会可持续后如何进行多目标的协同等。
5 总结
基于第4 部分对已有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本文提出可持续运营管理三方面的研究发展趋势: “从可持续供应链到价值链”、“正_ 逆向供应链集成” 和“经济、环境和社会协同发展”.
1) 从可持续供应链到价值链
在竞争形态发生变化的背景下, 突破传统供应链边界到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价值链成为当前管理实践和研究的热点. 在为数不多的已有研究中, 主要通过案例的形式来描述和分析可持续运营管理中的价值创造途径和模式[52,53], 而价值链分析也主要基于全球供应链的视角展开[54,55]. 2017 年,Chen 等[54] 探讨了供应链伙伴间的相互承诺对社会可持续价值创造带来的影响. 2018 年, Lee 和Tang[4] 发表文章指出: 对社会和环境负责任的价值链是运营管理领域新的研究方向和趋势. 从成本最小化向价值创造转变, 需要多学科多方法应用和融合.
可持续价值链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 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例如, 从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视角去识别创造价值的机会, 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可持续价值链理论分析框架; 结合可持续运营管理工具提出可持续价值链的分析方法, 并建立计量经济学等决策模型;总结全球价值链的成功实践对区域或局部价值链管理和研究带来的启示; 通过优化和博弈模型分析价值链上的利益分配和风险管理等.
2) 正-逆向供应链集成
当前已有研究对供应链上下游的集成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上下游集成对可持续运营活动带来的影响[56,57], 如促进了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扩散, 扩展环保技术的应用对象, 使供应链整体获得更显著的节能减排成效;二是直接讨论供应链集成(协调和协作) 对可持续绩效的影响[[58]. 以上研究都是基于正向供应链视角, 在考虑逆向供应链之后(如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及再制造等) , 使得整个的供应链成员的角色和关系发生了变化, 而涵盖客户-制造商(含再生企业)- 供应商的三元关系结构必然会产生新的协调和协作机制即如何开展正- 逆向供应链的集成管理.
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正- 逆向供应链中的利益和责任分配模式, 怎么有效实现供应链整体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单个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已有学者对再制造逆向物流体系设计时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否会损害环境进行了探讨[59]. 其次要界定清楚正- 逆向供应链中产品全生命周期内如何流向, 成员企业如何分工, 前端设计是否满足末端处理要求, 价值梯级利用, 逆向物流渠道的搭建等, 还需要借助社会的力量和政策法规的引导和支持. 第三, 正- 逆供应链集成的关键之一在于信息集成和技术的共享, 需要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 例如原材料、零部件和产品的设计有利于产品使用后的回收和再制造, 客户也可以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传递给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商.
3) 经济、环境和社会协同发展
环境与经济协同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 但加入社会可持续的考虑后, 使得企业运营管理变得更为复杂. 已有的研究主要探讨了可持续运营实践对三重发展目标的影响[60] 三类绩效的测量和评价[61] 等. 如何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多目标协同是研究难点. 首先是对经济、环境和社会的综合评价. 由于三类目标的内容不同, 当前评价指标都是独立设定, 不在统一的框架下难以做到综合评价. 其次是对供应链上下游和利益相关者之间博弈关系的分析. 要实现三重目标协同发展, 需要厘清和协调利益相关方的关系、利益和责任. 第三,不同国家或文化下, 全球供应链可持续运营如何协同. 对于供应商分布在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而言,一方面是如何监管和提升供应商可持续行为, 确保整个供应链三重目标的协同发展; 另一方面是跨区域和跨文化管理面临的不确定性对可持续目标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IPCC. Climate change 2014: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Ⅲ to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M]. Potsdam, Germany:IPCC Working Group Ⅲ, 2014.
[2] Giannakis M, Papadopoulos T. Supply chain sustainability:A risk management approac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6, 171:455-470.
[3] Walker H, Seuring S, Sarkis J, et al. Sustainable operations manage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 2014, 34(5):554-564.
[4] Lee H L, Tang C S. Socially and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value chain innovations:New operations management research opportunities[J]. Management Science, 2018, 64(3):983-996.
[5] Tang C S. Socially responsible supply chains in emerging markets:Some research opportunities[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18, 57:1-10.
[6] Webb L. Green purchasing:Forging a new link in the supply chain[J]. Resource: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for Sustainable World, 1994, 1(6):14-18.
[7] Carter C R, Jennings M M.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supply chain relationships[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Review, 2002, 38(1):37-52.
[8] Plambeck E, Lee H L, Yatsko P. Improving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 your Chinese supply chain[J].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012, 53(2):43-51.
[9] Zhu Q, Sarkis J, Lai K H. An institutional theoretic investigation on the links between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manufacturers and their environment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 2011, 55(6):623-630.
[10] Gugler P, Shi J Y J.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for developing country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Lost war in pertaining global competitiveness?[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9, 87(1):3-24.
[11] Zhu Q, Sarkis J. Relationships between operational practices and performance among early adopters of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Chines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4, 22(3):265-289.
[12] Zhu Q, Crotty J, Sarkis J. A cross-country empirical comparison of environment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the automotive industry[J]. Asian Business & Management, 2008, 7(4):467-488.
[13] Zhu Q, Qu Y, Geng Y, et al. A comparison of regulatory awareness and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actices among Chinese and Japanese manufacturers[J].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 2017, 26(1):18-30.
[14] Drake D F, Spinler S. Sustainable operations management:An enduring stream or a passing fancy?[J]. Manufacturing &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13, 15(4):689-700.
[15] Kleindorfer P R, Singhal K, Van Wassenhove L N. Sustainable operations management[J].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5, 14(4):482-492.
[16] Hsu C C, Tan K C, Mohamad Zailani S H. Strategic orientations,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initiatives, and reverse logistics:Empirical evidence from an emerging marke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 2016, 36(1):86-110.
[17] Marshall D, McCarthy L, McGrath P, et al. Going above and beyond:How sustainability culture and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drive social sustainability supply chain practice adoption[J]. Supply Chain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15, 20(4):434-454.
[18] Mani V, Gunasekaran A. Four forces of supply chain social sustainability adoption in emerging econom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8, 199:150-161.
[19] Seuring S, Müller M. From a literature review to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8, 16(15):1699-1710.
[20] Zupic I, Cater T. Bibliometric methods in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J].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Methods, 2015, 18(3):429-472.
[21] Callon M, Courtial J P, Turner W A, et al. From translations to problematic networks:An introduction to co-word analysis[J]. 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 1983, 22(2):191-235.
[22] An X Y, Wu Q Q. Co-word analysis of the trends in stem cells field based on subject heading weighting[J]. Scientometrics, 2011, 88(1):133-144.
[23] Chai K H, Xiao X. Understanding design research:A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design studies (1996-2010)[J]. Design Studies, 2012, 33(1):24-43.
[24] Hunt C B, Auster E R. Proactiv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Avoiding the toxic trap[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90, 31(2):7-18.
[25] Carter C R, Ellram L M. Reverse logistics: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framework for future investigation[J].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1998, 19(1):85-102.
[26] Pagell M, Gobeli D. How plant managers’ experiences and attitudes toward sustainability relate to operational performance[J].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9, 18(3):278-299.
[27] Carter J R, Narasimhan R. A comparison of North American and European future purchasing trend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Materials Management, 1996, 32(1):12-22.
[28] Min H, Galle W P. Green purchasing strategies:Trends and implicatio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Materials Management, 1997, 33(2):10-17.
[29] Handfield R B, Walton S V, Seegers L K, et al. ‘Green’ value chain practices in the furniture industry[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1997, 15(4):293-315.
[30] Yu X M. Impacts of corporate code of conduct on labor standards:A case study of Reebok’s athletic footwear supplier factory in China[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8, 81(3):513-529.
[31] Abbasi M, Nilsson F. Themes and challenges in making supply chains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J]. Supply Chain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12, 17(5):517-530.
[32] Zhu Q, Sarkis J, Lai K H.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their mediations on performance improvem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12, 50(5):1377-1394.
[33] Porter M E, Kramer M R. Creating shared value[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11, 89(1-2):62-77.
[34] Villena V H, Gioia D A. On the riskiness of lower-tier suppliers:Managing sustainability in supply networks[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18, 64:65-87.
[35] Guide V D R, Van Wassenhove L N. Managing product returns for remanufacturing[J].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1, 10(2):142-155.
[36] Van Hoek R I. From reversed logistics to green supply chains[J].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1999, 4(3):129-134.
[37] Hahler S, Fleischmann M. Strategic grading in the product acquisition process of a reverse supply chain[J].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17, 26(8):1498-1511.
[38] Banguera L A, Sepúlveda J M, Ternero R, et al. Reverse logistics network design under 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The case of out-of-use tires in the Gran Santiago city of Chil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8, 205:193-200.
[39] Sadeghi R, Taleizadeh A A, Chan F T S, et al. Coordinating and pricing decisions in two competitive reverse supply chains with different channel structur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19, 57(9):2601-2625.
[40] Kocabasoglu C, Prahinski C, Klassen R D. Linking forward and reverse supply chain investments:The role of business uncertainty[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7, 25(6):1141-1160.
[41] Chee Yew W, Wong C W, Boonitt S. Integrating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to supply chai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 2015, 45(1-2):43-68.
[42] Jacobs B W, Subramanian R. Sharing responsibility for product recovery across the supply chain[J].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12, 21(1):85-100.
[43] Zailani S H M, Eltayeb T K, Hsu C C, et al. The impact of external institutional drivers and internal strategy on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 2012, 32(6):721-745.
[44] De Burgos Jiménez J, Céspedes J J.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s an operations objectiv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 2001, 21(12):1553-1572.
[45] Carter C R. Purchasing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A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J].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2004, 40(3):4-16.
[46] Porteous A H, Rammohan S V, Lee H L. Carrots or sticks? Improving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compliance at suppliers through incentives and penalties[J].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15, 24(9):1402-1413.
[47] New S J. The scope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search[J]. Supply Chain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1997, 2(1):15-22.
[48] Sarkis J. Manufacturing’s role in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concerns for the new millennium[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 2001, 21(5/6):666-686.
[49] Miemczyk J, Luzzini D. Achieving triple bottom line sustainability in supply chains:The role of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risk assessment practic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 2019, 39(2):238-259.
[50] Biswas I, Raj A, Srivastava S K. Supply chain channel coordination with triple bottom line approach[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Review, 2018, 115:213-226.
[51] Martins C L, Melo M T, Pato M V. Redesigning a food bank supply chain network in a triple bottom line contex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9, 214:234-247.
[52] Soosay C, Fearne A, Dent B. Sustainable value chain analysis-A case study of Oxford Landing from “vine to dine”[J]. Supply Chain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12, 17(1):68-77.
[53] Choi K. A system perspective on revenue sharing in the mobile value chain:An evidence from China mobile video ecosystem[J]. Supply Chain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18, 23(2):136-152.
[54] Chen J, Hu Q, Song J S. Supply chain models with mutual commitments and implications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J].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17, 26(7):1268-1283.
[55] Golini R, De Marchi V, Boffelli A, et al. Which governance structures drive economic,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upgrading?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in the assembly industr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8, 203:13-23.
[56] Vachon S, Klassen R D. Extending green practices across the supply chain:The impact of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integr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 2006, 26(7):795-821.
[57] Vachon S, Klassen R 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technologies:The role of integr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07, 45(2):401-423.
[58] Wiengarten F, Longoni A. A nuanced view on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A coordinative and collaborative approach to operational and sustainability performance improvement[J]. Supply Chain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15, 20(2):139-150.
[59] Wang L, Cai G G, Tsay A A, et al. Design of the reverse channel for remanufacturing:must profit-maximization harm the environment?[J].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17, 26(8):1585-1603.
[60] Gimenez C, Sierra V, Rodon J. Sustainable operations:Their impact on the triple bottom lin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2, 140(1):149-159.
[61] Beske-Janssen P, Johnson M P, Schaltegger S. 20 years of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What has been achieved?[J]. Supply Chain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15, 20(6):664-680.
网址引用: 可持续运营管理的研究发展历程与趋势展望. 思谋网. https://www.scmor.com/view/5770.